語言:
ENG
香港
上海

健康資訊

HH_健康資訊_8 黃斑點病變 | 眼科檢查 | 眼科醫生

認識黃斑點病變 在常見眼疾當中,大家對白內障、青光眼都可能略有所知,但對老年黃斑點病變卻較為陌生。「黃斑病變」、「青光眼」和「白內障」是全球三大致盲眼疾。而隨著人口老化,老年黃斑點病變的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在不少國家中,老年黃班點病變甚至已成為55歲以上人士的頭號致盲殺手。常言「預防勝於治療」,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好好保護我們的「靈魂之窗」。   甚麼是黃斑點病變?   眼球的結構與相機很相似。在眼球前端的瞳孔作用如同相機的光圈一樣,讓光線進入眼晴。晶體將光線集中,投射到視網膜上。視網膜則如同菲林,負責接收光線並將其轉為影像。視網膜是一個精細的組織,我們腦部最終接收到的影像,便是經由視網膜傳送過去的。黃斑點之所以對我們視力有重要的影響,因為黃斑點位於視網膜的最中心,亦是感光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少活動必須要依靠中央視力:如閱讀、書寫、辨別面孔及駕駛等。   甚麼是老年黃斑點病變? 老年黃斑點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簡稱AMD)是一種由年齡因素引起的中央視網膜(黃斑點) 退化的病變,導致黃斑點的感光細胞受損而無法正常運作,影響中央視力。老年黃斑點病變可分為乾性及濕性兩種。   乾性老年黃斑點病變 乾性老年黃班點病變的患者在黃斑點底部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細胞(RPE)積聚黃白色的沉積物,叫做玻璃疣(drusen)。這些沉積物是感光細胞排出的廢物,可導致黃斑點感光細胞的功能受到干擾,造成它們逐步退化。多數患者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病徵,視力下降速度相對緩慢;但這並不代表患者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病情惡化,便有可能發展為濕性黃斑退化。   濕性老年黃斑點病變 患者黃斑點視網膜下出現不正常的血管生長,若這些血管爆裂,會導致出血及結疤,使感光細胞受損。這類病變發病較迅速,對中央視覺造成嚴重損害,嚴重者可永久破壞視野中央位置的視力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可在最短3個月內造成嚴重視力衰退,在極端的個案中甚至會在數天內令視力嚴重受損;因此如有懷疑,尤其當視力出現急性轉變,應立即向你的眼科醫生求診,切勿拖延。     導致老年黃斑點病變的因素   老年黃斑點病變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年齡與黃斑點病變關係最為密切;年紀越大,越容易患上。另外,不少研究發現吸煙與老年黃斑點病變的發展有關,而戒煙更可減低病發的風險。老年黃斑點病變亦與基因遺傳有關,若直系親屬中有病患者,病發的風險亦會較高。其他可能有關的風險因素還包括:高飽和脂肪、高膽固醇、高血壓、患有心血管疾病及過度接觸陽光照射等。   老年黃斑點病變的檢查方法   診斷老年黃斑點病變時,除了常規的視力、眼前節檢查外,還需要放大瞳孔,用眼底鏡檢查眼底,以便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性質和深度。為明確分類,有時候患者還需要做眼底螢光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和靛青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這兩種方法都需要經靜脈將造影劑注入血管。另一種無創檢查是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利用雷射及光學的原理,精細地檢查視網膜,加以對黃斑區進行分析。除了靠眼科醫生檢查外,阿姆斯勒栅格檢查也是一個快速的自我檢查黃斑病變的方法。   治療老年黃斑點病變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的原理,結合了藥物及激光的特點而進行治療。眼科專科醫生會先在患者的手臂注射一種光敏劑的藥物。這種藥物對光線會產生反應;進入人體後,藥物會沿著身體的血液流動,找出並「依附」在視網膜後異常增生的血管。醫生隨後會使用一種冷性激光照射患者的眼睛;激光能令藥物活化而發揮作用,從而破壞異常增生的血管、並減慢視力衰退。研究證實,採用光動力療法能減低視力顯著下降的風險。有別於激光凝固法,光動力療法並不會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 眼內注射藥物治療 眼內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是現時全球治療濕性老年黃斑退化的主流療法,其原理是通過阻斷誘導血管新生的因子 (VEGF),減少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亦可減低血管滲漏及出血。有研究顯示,發現超過 90%已接受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的病人,視力轉趨穩定,近三分一的病人的視力更出現改善。由於病理性新生血管在治療後仍可能會重新生長,病人可能需要每個月重複接受治療,直至視力、黃斑區厚度及滲漏受控為止。     玻璃體腔內注射類固醇 能有效減少眼內血視網膜屏障 (blood-retinal barrier, BRB) 的破壞。此操作需要在無菌和表面麻醉條件下進行,且需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激光光凝治療 利用激光的熱能,破壞視網膜下脆弱的新生血管,封住病變血管減退或防止其繼續增生,減低新生血管滲漏、出血及水腫。但由於激光對細胞組織的破壞是沒有選擇性,此治療方法僅適用於病變位置較遠離黃斑中心的患者個案,否則激光亦可能會傷及位於黃斑區中心的組織而造成視力缺損,影響視力。  

2021.1.1
HH_健康資訊_9 肝炎症狀 | 探討六大肝炎

探討六大肝炎   肝炎即肝臟發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化學物質、藥物濫用、某些藥物和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現今已鑑別出最少有六種不同的肝炎病毒,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庚型。一般由病毒引起肝炎都是急性肝炎,而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有機會演變成慢性肝炎,成為長期帶菌者。   甲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一種,通常引起急性肝炎及黃疸。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復,但亦有極少數的病例會發展成肝臟衰竭,甚至死亡。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一種,可引起急性及慢性肝炎,更可導致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是一種可破壞肝臟的RNA病毒;部分丙型肝炎帶病毒者會因慢性肝炎而令肝臟出現傷疤、甚至演變為肝癌,就像乙型肝炎一樣。   丁型肝炎:是一種無法獨立傳播的病毒,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才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繁殖,因此,患有丁型肝炎的病者同時患有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傳染和乙型肝炎是一模一樣,可以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病人,或在病人感染乙型肝炎成帶病毒後重複感染丁型肝炎。雙重感染乙型和丁型肝炎的病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機會較高。   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肝炎。患者多數是成年人,但是懷孕的婦女感染戊型肝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戊型肝炎病毒是經由腸道傳染,主要是透過受患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而傳播。戊型肝炎透過人與人接觸而傳播不及於甲型肝炎有效。     庚型肝炎:最新發現的新病毒。暫時未能評估該病毒在香港的嚴重程度。   肝炎症狀 大部份肝炎患者沒有明顯肝炎症狀,不同種類肝炎症狀和潛伏期如下: 肝炎類型 病徵 潛伏期 甲型肝炎症狀 起初肝炎症狀:似重感冒,如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 約26星期後肝炎症狀: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呈茶色 2至6星期 乙型肝炎症狀 6星期至6個月 丙型肝炎症狀 黃疸(皮膚和眼白會變黃)、疲倦、腹部不適、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 15至60天,平均40天 丁型肝炎症狀 食慾不振、噁心、右上腹部疼痛、黃疸、肝臟腫脹等。   / 戊型肝炎症狀 黃疸(皮膚和眼白會變黃)、疲倦、腹部不適、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 15至60天不等,平均為40天 庚型肝炎症狀 一般病毒性肝炎的癥狀,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右上腹部不適,疼痛,黃疸,肝腫大,肝區壓痛等。 /   肝炎治療方法一旦被診斷患上肝炎,應多注意日常生活健康,戒酒戒煙酒,保持均衡飲食、定期做運動和有充份的休息,保持肝臟健康,亦宜避免服用未經醫生處方的藥物,以免損害肝臟。 肝炎類型 治療 甲型肝炎治療 甲型肝炎並沒有特定治療方法,但某些措施可改善病況: l   避免喝酒 l   多臥床休息 l   多喝水 l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避免「口糞」傳播 l   如情況轉差,就應服用處方藥物 乙型肝炎治療 服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的複製和生長,以紓緩症狀 丙型肝炎治療 服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的複製和生長,戒酒和定期檢查肝臟 丁型肝炎治療 現時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戊型肝炎治療 大部份患者在接受三至六週的支援性治療及休息後便可痊癒。 庚型肝炎治療 現時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怎樣可以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   要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你應該避免高危因素。以下方法能減低感染甲型及戊型肝炎的機會:   進食完全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鮮。 避免進食由非法食檔或小販售賣的食物。 在處理食物前、進食前或如廁後應用肥皂洗手。   以下方法能減低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機會:   採取安全性行為(如正確使用安全套)。 切勿與人共用針筒、利器(如剃刀)、私人用品(如牙刷)。 小心處理利器,慎防針刺意外。 適當處理傷口。 確保所有再用的儀器都經已徹底消毒。   早於一九八八年,本港政府為6歲以下兒童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需要接種甲型或乙型肝炎疫苗,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2021.1.1
HH_健康資訊_10 大腸癌成因 | 瘜肉 | 大腸鏡檢查

癌症第二大殺手:大腸癌 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09的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率均排行本港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及需時約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它切除,可減低發展成癌的機會。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等較高危人士,更應考慮提早(40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10年)、並較頻密地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作預防。 大腸癌是甚麼根據衛生署資料指出,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癌細胞會持續生長,並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更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大腸癌的成因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高動物脂肪和低纖維(如蔬果)的飲食習慣 缺乏運動 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或遺傳性腸病 結腸長期發炎(又稱潰瘍性結腸炎)或長出息肉 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直徑約1.3厘米、前端裝有鏡頭的柔軟管子,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如是否長有腫瘤、瘜肉、發炎或出血,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甚至作止血或瘜肉切除手術。 由於大部分大腸腫瘤由瘜肉病變引發,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減低病發率,所以大腸鏡檢查是其中一種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以下人士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年逾 50 家庭成員曾患腸癌 曾患腸瘜肉 慣性腹瀉 大便有血 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 大腸鏡檢查前 檢查前必須清潔腸道,讓醫生能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應診者需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應診者如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病、長期服食低鹽份食物、長期服食藥物者,或懷孕、哺乳期之女士,須告訴醫護人員,及聽從指示服藥,並需提供所服藥物的詳細情況,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或任何過敏反應等資料。 檢查前 3 天停止食用高纖維食物。 檢查前 1 天只可進食流質食物。 檢查前 4 小時仍可飲用無渣或無纖維飲品。 請提早 30 分鐘到達。 應盡量帶同一位親友前來。(切勿親自駕駛離開) 若配合胃鏡同日檢查,須空腹六小時禁食固體及流質食物。 檢查前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講解整個檢查過程及風險,應診者並需簽署檢查同意書。 大腸鏡檢查過程 應診者需除去身上金屬物品、飾品或假牙。 應診者需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進行靜脈鎮靜劑注射,整個檢查過程應診者會在熟睡情況下進行。 檢查過程需約30-60分鐘,視乎個案的複雜度而定。 大腸鏡檢查後 應診者可在休息室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散。 由於應診者可能受鎮靜劑藥物影響,離開時最好有親友陪同,以策安全。 檢查後1-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 應診者可能會感到腹部氣脹或輕度不適。 如遇檢查後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情況,應立即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2021.1.1
HH_健康資訊_Supplements_cover 營養補充品 | 保健食品 | 健康營養

營養補充品(nutritional supplements),又稱營養補充劑、膳食補充劑、營養劑、飲食補充劑、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等,是一種成分是從食物中萃取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濃縮而成,型態由錠劑、膠囊、液態等都很常見,適量攝取有助於人體補充日常所需營養素、調節生理機能。然而營養補充品或藥物其實最好不要混着吃,營養師建議至少相隔2小時或以上才進食營養補充品,讓腸胃有充分時間吸收成份。   營養補充品分兩類︰功能性營養補充品和營養性營養補充品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主要可以分成兩類︰功能性和營養性。功能性營養補充品以食物作切入點,坊間常見的保健食品主要以抗養化和提升免疫力為主,例如洋葱素(抗養化)、蝦紅素(抗養化、提升免疫力)和白藜蘆醇(抗養化)。至於營養性營養補充品,其賣點就是單一的營養性,如複合性維他命、某一種礦物質等等。以維他命B為例,主要的功能就是幫助新陳代謝和保持整體的神經健康等。   營養補充品有不同的包裝款式,好像是軟糖、粉劑、膠囊等等;以益生菌為例,為了確保它在胃部不會被胃酸殺死,成功到達大腸發揮功效,除非有特別的專利,益生菌類的保健食品一般都會以膠囊包裝;而全身都適用的營養補充品則大多會選用粉劑。軟糖作為保健食品來說,營養成分一般都是最溫和的,主要適合小朋友、長者等不擅長吞藥丸的人士。不同的營養補充品所針對的營養不同, 亦一定有不一樣的建議進食時間。我們歸納部分巿民常食的營養補充品,讓你簡單看懂最佳進食時間。 1.水溶性維他命性質的營養補充品 水溶性維他命類的保健食品是能溶於水的有機營養分子,常見的有維他命B1、B2、B6、B12、葉酸、生物素、維他命C等。水溶性維他命這類保健食品應該避免用熱水送服,熱飲的熱力會將的營養補充品功效降低,專家建議至少要在服用營養補充品後一小時,才飲用熱水。   另外,水溶性維他命適合餐前或空腹時服用,避免與食物造成相互干擾;而維他命B雜有提振精神、刺激新陳代謝和大腦的功效,應避免晚上服用,以免影響睡眠。   2.脂溶性維他命性質的營養補充品 至於脂溶性維他命,例如維他命 A、D、E、K和魚油,都是能溶於脂肪的有機營養分子,被小腸黏膜吸收後會在肝臟分解,再藉由血液送達各處細胞。因為需要脂肪幫忙溶解,所以飯後服用吸收情形會比空腹好,可以提高營養素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此類維他命食用後會貯存在肝臟、脂肪組織中,且不容易被光、熱、氧、水等外在因素影響,比較不會缺乏;但若食用過多,因為會累積在肝臟內,容易造成中毒危險。   3.鈣片性質的營養補充品 部分人為了減少骨質流失而服用鈣片,而事實上鈣還能幫助睡眠。只要在睡前2至3小時服食,就可利用鈣片具安定神經和放鬆肌肉的效能,一夜好眠。   要注意的是鈣會影響對鐵、鋅和鎂的吸收,如果正在服用綜合維他命、鐵丸,或剛吃完菠菜、通菜、韭菜、竹筍等的食物,應避免別同一時間服用鈣補充品。以及腸道每次只能吸收約500 毫克鈣,因此單次補充高劑量的鈣的吸收率並不好。最好分為早、中、晚三次,或是早、晚兩次補充。   4.葡萄糖胺性質的營養補充品 葡萄糖胺可與鈣片一起服用,兩種都有益骨骼、關節健康,可再搭配維他命C一起使用,3 種元素都是建構骨骼必需的營養素。   不同年齡層應如何服用保健食品?   要注意保健食品不是「仙丹」,更不是「神藥」,身體不會因為吃了保健食品而立即變得健康。不同的年齡層也有不同的需要,切記要掌握服用保健食品的資訊或諮詢醫生意見,才選擇服用。   小朋友/青少年︰最好靠食物攝取營養。一般建議服用綜合維他命或幫助腦部發展的DHA   成年人︰視乎生活習慣,女性可以補充鐵質,若是孕婦可按醫生建議服用葉酸、Omega 3、綜合維他命、益生菌等,但要小心影響荷爾蒙的營養補充品,如月見草油;男性則可以服用對前列腺健康有幫助的營養補充品,如︰茄紅素、鋅等。   長者(65歲以上)︰需要關注關節、骨質疏鬆的問題,建議補充葡萄糖胺、維他命D和鈣片等。

2020.12.23
HH_健康資訊_ECG_cover 認識心電圖 | 心臟病 | 心臟科專科

心電圖檢查是甚麼? 揪出隱性心臟病風險心臟病是本港三大致命疾病之一。定期進行檢查,是最有效預防心臟病的方法。心電圖檢查(ECG)是常用於檢查心臟健康,一種快速無痛的檢測方法。心電圖檢查不但可將心臟肌肉跳動時所產生的微弱電流變化,記錄成波形圖案,可說是一次心臟肌肉電極傳導過程的記錄。醫務人員通過觀測心電圖,可了解病人基本的心臟資訊如心跳速度、心臟電位變化等。心電圖檢查不單可成為常規性體檢方式,亦可應用於手術前的心臟健康狀況評估。 心電圖結果可幫助醫生診斷不同的心臟問題,包括心跳不規律、心肌血流不規律、心肌肥大、先天性心臟缺陷和心臟瓣膜疾病等。而心電圖只是一個統稱,大致可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及霍特連續心電圖。   靜態心電圖(ECG) 靜態心電圖(ECG)靜態心電圖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心電圖檢查,過程快速無痛及安全,檢查過程大概只需維持10秒。檢查方法十分簡單,醫護人員會於特定位置貼上金屬導體,以紀錄心臟肌肉收縮產生的波段,用作偵測於靜態情況下心臟有否出現異常如心律不正,心室肥大等等。     運動心電圖 (Treadmill) 運動心電圖主要用作檢查心臟於動態情況下有否出現異常。檢查需要於跑步機上進行,醫護人員會從旁記錄檢查者由靜止狀態,開始運動至運動後的心跳速率及心電圖變化。整個檢查過程約需時10分鐘,但能夠更準確反映心臟有沒有出現缺血、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問題如心血管梗塞。     24 小時心電圖記錄 (霍特連續心電圖)   由於靜態心電圖( ECG)及運動心電圖 (Treadmill)只能偵測檢查當刻的心臟健康情況,但異常的心律和心臟症狀可能會突然出現或消失,因此有機會需要進行霍特連續心電圖,檢查者需佩戴動態心電圖監護儀連續24到48小時或更長時間以記錄日常活動時的心電圖,以獲取更多數據作分析。 心電圖檢查注意事項靜態心電圖檢查不會感到痛楚或風險。移除ECG貼紙時,可能會有些不適;佩戴運動心電圖監護儀也沒有任何風險,也不會造成疼痛。運動心電圖監護儀的電線會連接到胸部的小圓盤(電極),因為電極是用膠帶或膠粘劑附著的,所以可能會輕微的刺激皮膚。如果您對任何膠帶或膠粘劑過敏,請告訴醫護人員。 將接受心電圖的病人,不應在接受檢查前一小時進行激烈運動、吸煙、喝咖啡或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另外,亦要去除身上可影響電流傳導的物品,例如手錶、金屬飾品、絲襪等,以免影響檢查的準確度。

2020.12.2
HH_健康資訊_Arrhythmia_cover 心律不正是什麼 | 心悸| 心臟科專科

淺談心律不正心律不正是本港常見的心臟疾病,泛指不正常的心跳或心律問題。現估計香港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心律不正 (主要以心房纖維性顫動和心室纖維顫動最為普遍),患病風險亦會隨著年齡增長遞增。雖然心律不正並不是即時致命的疾病,但如未能及早發現及得到適當治療心律不正,出現中風及心臟衰竭風險會較常人高約5倍及3倍,死亡率將增加2倍。   甚麼是心律不正? 心律不正是指任何不正常的心跳或心律。正常情況下,當人處於靜止狀態時,心跳會保持穩定(每分鐘60-100次),不屬於心律不正。但是,心律不正患者處於靜態時,心跳會出現過慢 (每分鐘少於60次)或過快 (每分鐘多於100次)。另外,有些病人心跳速度正常但不規則,則有可能患上異位心搏(或稱早搏)或心房纖維性顫動。   常見的心律不正問題: 心室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心室顫動是心搏驟停的一種,嚴重足以致命。 心室多個位置無法正常搏動,心臟無法將血液和氧份泵到腦部和身體。患者若然沒有及時進行緊急心肺復甦,心臟於完全停頓的情況下,數分鐘內就會死亡。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 心房纖維顫動是指心房出現急速及紊亂的顫動,令心臟跳動速率變得不規則(如每分鐘高達200次),可持續數秒至一星期。雖然不會直接致命,但患者會觀察到身體出現異樣,例如: 心悸/心跳不平均 氣促 頭暈或昏厥 由於發病時血液無法暢通,心臟或出現血凝塊。如進入腦部有機會導致中風。   心律不正的症狀 一般人於靜態時正常心跳速度為每分鐘60-100次不等。但如心跳速率出現問題,便會出現乏力、氣促、頭暈、心翳、胸口痛、疲倦,甚至暈厥或昏厥。   心律不正的成因 引致心律不正最常見的高危因素包括: 甲狀腺疾病 高血壓 缺血性心臟病 心臟衰竭及心臟瓣膜病 藥物的副作用 無病因   如何診斷心律不正? 心電圖檢查: 診斷心律不正的最主要工具。如需提取更長時間的數據,則需要進行24小時心電圖檢查或心律記錄儀檢查。 血液檢驗:以分析電解質水平及甲狀腺功能。 進一步檢查心律不正: 運動心電圖、電腦掃瞄冠狀動脈造影或導管檢驗   心律不正的治療方法 要有效治療心律不正,需根據背後發病原因而定。 特定藥物治療:一般指抗心律不正藥,可以治療多種心律不正 導管消融術 : 現時最常見及標準的一種介入性及根治性的治療方法。這項微創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心臟科醫生將導管引至心室位置,利用末端的電極找出影響心臟不正常跳動的部分並加以治療。可針對多種心律不正問題,成功率高。 植入儀器 : 對於心跳過慢及有暈眩或昏厥症狀的病人,可能需要考慮植入心臟起搏器。而心跳過快及有猝死危機的病人,則可能要安裝植入式心臟除顫器 。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