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
香港
上海

盈健醫療

搜尋醫生/服務
搜尋我們醫療網絡內的醫生/服務
服務
專科
地區
醫護人員姓名及關鍵字
健康資訊
HH_健康資訊_54 4款人工晶片 助白內障患者重拾視力

白內障是指眼睛內的晶體變混濁。要治療白內障,做手術是唯一根治的方法。現時白內障的科技成熟,傷口小(2.2mm)、復原快。進行白內障手術時,醫生會為病人拿走混濁晶體,再植入人工晶體。   人工晶體有不同選擇,包括: 單焦距人工晶體——只有一個焦距清晰,患者可以選擇看近、中或遠距離時較清淅,手術後有機會在看其他距離事物時佩戴眼鏡。如果做完單焦距人工晶片想減少依賴眼鏡可以用單視覺療法(Monovision),用晶片調節一隻眼晴看近,另一隻眼看遠的事物。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術前醫生會評估是否適合。 多焦距人工晶體——晶體上有不同的焦距環,讓不同距離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好處是患者毋須佩戴眼鏡也可以看到遠和近景像。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新的方法看影像。術後有機會出現光暈和眩光現象,暗的環境清晰度會較差。 擴展景深人工晶體——用光學科技來拉長景深,提供遠至中距離的連續視覺,於轉換視覺時更自然,也會比多焦晶體少些光暈和眩光問題。 散光人工晶體——如果有散光問題,單焦、多焦和擴展景深人工晶體可以加上散光度數,改善散光問題。   各種的晶片有不同優點及缺點。醫生為病人選擇適合晶片有很多因素,如患者想不想戴眼鏡、生活習慣及工作需要、眼睛本身有無其他眼疾,如青光眼和黃斑病患者可能不適合植入多焦距人工晶片。    

2022.4.27
HH_健康資訊_14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 COVID-19

面對疫情的挑戰,近期變種病毒隱形傳播鏈在社區擴散,再次引起全港市民對接種疫苗的關注。每個人體質不同,對疫苗反應的感受會有差異,同時也取決於自身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需確保身體健康及良好的營養狀態,為免疫系統提供即戰力,讓疫苗能正常發揮! 接種疫苗前建議    接種疫苗前的兩星期重點是要保持健康的體態,建議每日睡眠時間應達6至8小時,充足休息有助提升免疫力。飲食方面建議盡量多攝取健康的天然原型食物,避免加工、油炸、高糖及重鹹的食品,多進食新鮮蔬菜、適量的水果和堅果類,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幫助身體抗氧化,維持各細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營養補充品建議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為了在體內透過引發免疫反應,刺激免疫系統,進而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同時也會出現局部注射部位或全身的發炎反應。所以與其接種疫苗後服用退燒止痛藥,不如提早補充關鍵的營養素幫助降低不適感,建議接種前後可著重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的營養補充品:   維他命C - 維他命C在免疫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實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常見副作用,例如發燒、頭痛等是與身體發炎有關,透過及早補充維他命C能有助緩和發炎反應及減低不適的程度。而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他命C,若從蔬果中攝取又擔心於烹調過程中被破壞導致攝取不足和糖分超標,可以選擇維他命C的補充品,幫助提升身體抗氧化力及增強免疫力。   Omega-3脂肪酸 - 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必需脂肪酸,具全面抗發炎作用,它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儲備良好體質能及促進免疫調節,還能對抗疫苗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及不適,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攝取為600mg至1000 mg,但平時透過飲食所攝取到的Omega-3脂肪酸較低,只在少數食物中例如深海魚類,因人體也無法自主合成,所以較容易導致Omega-3攝取不足,若擔心重金屬污染及平時魚類的攝取較少,可以考慮透過以高濃度魚油補充品的方式較爲直接方便。   益生元 - 若想更進一步確保疫苗發揮最大作用,腸道健康也是關鍵。腸道中聚集了大約七成的免疫細胞,是免疫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正如人體的前線戰場。而益生元能針對免疫系統較弱人士,適量補充益生元並配合益生菌能幫助提升消化道機能、改善腸內微生態平衡及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提升人體的抵抗力。   接種疫苗後建議 接種後的數天有可能體力會較差,原因是人體在接種疫苗後,或誘發免疫系統產生保護力與免疫力,所以接種疫苗後的兩星期維持健康規律十分重要,讓身體儘快恢復狀態。首先,避免吸煙、飲酒及熬夜,攝取充足的水分(每天至少2000毫升)能促進身體循環作用,加速代謝速度,更能緩解接種所產生的免疫反應。飲食建議以高纖低脂低糖為主,如蛋糕、薯片及午餐肉等容易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和干擾代謝的油炸、精緻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可對身體恢復形成阻礙,少吃為佳。建議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將所謂的「白肉」與「蛋豆類」作為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脂肪含量較低,減少對身體的負擔,更有助體內提升免疫系統、製造白血球及抗體,例如魚肉、雞肉、雞蛋、豆腐等。      

2022.1.20
HH_健康資訊_13 如何治療雞眼? 最緊要做好足部護理!

如何治療雞眼? 最緊要做好足部護理!   女士常常因為穿著高跟鞋而生雞眼,當雞眼日漸嚴重時,就會令走路變得疼痛難忍。到底什麼是雞眼?會不會傳染?又應如何處理和預防呢?本文找來專家一一為你解答。   關節處腫塊可能是雞眼?   當人體皮膚經歷長期摩擦或壓迫,皮膚表皮就會增厚並形成厚繭,稱之為雞眼。雞眼通常單獨一粒存在,常見於關節突出處,如腳底足骨末端、腳趾縫、尾趾外側等,受壓時或會因刺激神經而引起痛楚。 雞眼一般可分為硬雞眼和軟雞眼:     硬雞眼 軟雞眼 常見位置 腳底受壓處、腳趾或尾趾外側 兩趾之間的縫隙 形狀/外觀 圓形或橢圓形 皮質較軟,顏色偏白     雞眼通常約幾毫米,當足繭的末端嵌入真皮內,就會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增厚角質,表皮外圍會呈現透明的淡黃色環。   為何會生雞眼?   大多數雞眼是因為鞋子過緊或過鬆,或走路姿勢不正確導致。尤其是穿著高跟鞋時,壓力重心容易偏重在腳趾上,增加形成雞眼的機會。   如何分辨自己生雞眼、疣,還是繭?   雞眼和繭都是因為皮膚反覆摩擦而形成,並沒有傳染性;而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帶有傳染性。     雞眼 繭 疣 成因 因皮膚反覆摩擦及壓迫,導致局部角質過度增生 病毒感染 外觀 範圍較細,中心呈白色或透明點狀 面積較大,沒有明顯核心 表面突起,有微小黑點,可因病毒擴散而長很多粒 會傳染嗎? 不會 會透過接觸傳染 常見位置 腳底、腳趾關節 各處都有機會感染   生雞眼,要做好足部護理!   當雞眼剛剛長出硬皮時,可先做以下足部日常護理: 每天雙腳浸溫水約15分鐘 用浮石輕力以順時針方向摩擦,使其變得平滑 最後再塗上潤膚膏   4個方法去除雞眼   如果雞眼引起不適或痛楚,可用以下四種方法去除雞眼: 藥水或膠布:治療雞眼的藥水或膠布一般含有少量水楊酸,可在雞眼不太嚴重時自行使用。由於水楊酸具強烈腐蝕效果,小心影響雞眼附近的柔軟皮膚,建議每次療程間隔數天。 冷凍治療:利用液化氮噴霧將淺表組織凍傷,令其壞死。治療時須循序漸進,以便控制組織壞死的深度,一般需要進行幾個療程。 激光治療:是目前用作治療雞眼最普遍的方法,此治療可準確地將雞眼的角質層清除,而不損傷周邊的肌膚,有助傷口癒合及減低復發機會。 外科手術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可考慮進行外科手術,直接將雞眼組織切除。   保護足部防雞眼   在日常生活中,須注意保護足部以預防雞眼形成: 穿合腳的鞋子:減少穿著鞋頭窄且不透氣的高跟鞋或皮鞋 穿著舒適的棉質襪子:加強保護足部、減少磨擦 使用鞋墊:減少磨擦 適度泡腳及加強保濕:軟化角質 保持正確步行姿勢:避免腳掌某些位置長期受壓   常見問題   生雞眼是否必須要接受治療?何時必須接受治療? 不是,如果症狀輕微,可透過日常足部護理,或使用雞眼貼、雞眼藥膏。如果走路時經常感到痛楚或嚴重不適,才需要考慮接受雞眼治療。   生雞眼需要很久才會完全康復? 如果症狀輕微,一般貼上雞眼貼後約一星期就能痊癒。注意治療過程中切勿自行挑雞眼。   用指甲鉗剪雞眼可以嗎? 雞眼深入真皮層,如果自行指甲鉗剪,有機會剪出血並傷及旁邊組織,甚至會出現細菌感染,令雞眼更嚴重,所以切勿用指甲鉗剪雞眼。  

2021.2.19
HH_健康資訊_12 喉嚨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喉嚨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由普通的傷風感冒,至較嚴重的流感及發炎等也會引發喉嚨痛。不少朋友在喉嚨痛初起時都會掉以輕心,但持續喉嚨痛,可能由炎症及惡性腫瘤引起,絕對不容忽視!   為何會喉嚨痛?    「喉嚨」是一個廣義的形容,實際的範圍包括上呼吸道的咽部及喉部,從鼻咽至食道及氣管開端。而喉嚨痛的原因眾多,有時甚至不是由病毒及細菌引起,而是受刺激引發痛症: 被異物卡住:異物(如魚骨頭)意外卡在咽喉中,產生不適感覺,亦會引發喉嚨痛 聲音創傷:大喊大叫、唱卡拉OK等過度使用聲帶的行為,容易造成聲帶發炎、燒聲,引發喉嚨痛 飲食刺激:酒精度數很高的酒、辛辣的食物等,也會容易刺激喉嚨,引起炎症及疼痛感 香煙、空氣污染問題:香煙會刺激氣管及支氣管,造成喉嚨痛。不只是吸煙,吸入二手煙也一樣;而空氣太髒、太乾也會造成喉嚨痛 胃食道逆流:當胃部的內容物逆流到喉嚨時,咽喉的黏膜會被胃酸及胃蛋白酶所侵蝕導致疼痛 誤食化學物品:不慎誤食化學物品(特別是強鹼物質)的話,會侵害咽喉部的黏膜組織,導致劇烈疼痛   然而,由刺激造成的喉嚨痛通常不會附有其他症狀。不過喉嚨痛很多時候也是因病原體感染引起,病原體透過淋巴液、血液的擴散或直接入侵咽喉上皮組織,令喉嚨受感染,而產生發炎、腫大,最嚴重可致含膿。   舒緩喉嚨痛的食物/ 飲品    初起喉嚨痛可藉以下食物及飲品舒緩痛楚: 冰或溫的飲料:如果吞嚥時覺得痛的話,可喝冰或溫的茶(也可加入蜂蜜)來緩解喉痛。口中含著冰塊,讓融化的冰水緩解吞嚥時產生喉嚨痛的症狀,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不過,少於1歲的嬰兒由於免疫力較低,不能食用含有蜂蜜的食物,避免感染蜂蜜中的肉毒桿菌。 喉糖:喉糖內含有薄荷醇(Menthol),薄荷醇帶來的冰涼感可緩解喉嚨痛的作用。孩童或青少年可嘗試吃硬糖(Hard Candy)來緩解。 鹽水漱口:將半茶匙的食鹽加入 240 毫升的溫水裡,喝小口之後仰天漱口。   當然,也要避免刺激喉嚨,如辛辣或酸的食物及飲料。若以上的方法未能解決初期喉嚨痛,亦可服食成藥,如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 Ibuprofen 、 Naproxen )。不過建議購買前,諮詢藥劑師,並遵循藥盒或藥劑師指示用藥。   有這些症狀,應馬上求醫!   如果喉嚨痛伴隨以下症狀,建議馬上就醫: 喉嚨被異物(如魚骨)卡住無法咳或吐出來而影響呼吸時 呼吸出現急促、困難的情況 吸氣時出現異常聲音:喘鳴(Stridor)。若咽喉或氣管狹窄,吸氣時就會出現此聲音,通常在較遠的距離就可聞及,亦有時候僅在深呼吸時可聽見。 孩童呼吸時,身軀、頸部及下巴向前傾,可能是因為患上會厭炎(Epiglottitis)而堵塞了呼吸道,產生呼吸困難的姿勢 說話時含糊不清,呈現出口中含食物時所發出的聲音(Muffled/ Potato voice ) 因無法吞嚥而不斷流口水 舌頭或頸部腫大 出現無法移動頸部或無法張開嘴巴的情況 或者,喉嚨長期未能緩解,而伴隨以下症狀時,建議到門診就醫,由醫生檢查及判斷是否已被病原體感染: 發高燒(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或高燒不退的情形 伴隨頭痛、腹痛或噁心嘔吐的症狀 頸部淋巴結腫大 併發耳朵疼痛 身上出現紅疹或舌頭呈草莓狀 眼睛紅紅的或有刺痛的感覺 發現喉嚨有膿瘍   治療方法   醫生首要要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再來就是進行止痛及其他症狀治療,若經醫生診斷喉嚨痛是由某種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就會選擇相對應的藥物來治療。 患者當然也要配合,疲憊的身體及疲弱的免疫系統會延長康復時間,因此在身體自我修復時,必須要有足夠的休息。充足的睡眠,並遠離生活中常見壓力,亦有助強化免疫系統病以緩解喉嚨痛。   持續喉嚨痛有機會是這些嚴重病症的症狀   咽喉炎:急性咽喉炎指的是被病毒、細菌感染而造成的發炎。喉嚨的黏膜會變紅變腫,且產生疼痛感,亦可能伴隨頭痛、發燒等症狀。急性咽喉炎如果不斷重複發生,會變成慢性咽喉炎,即使症狀減退,喉嚨會持續有不舒服、異物感,有時候更會咳嗽 腮腺炎:位於耳朵下方臉頰內的腮腺,又稱耳下腺,是人體三大唾液腺之一。腮腺會因為受到經飛沫傳染的病毒,以致發炎,而出現頭痛、發燒、臉頰腫脹疼痛、肌肉酸痛、倦怠、食慾不振、吞嚥疼痛等症狀。  甲狀腺發炎:此炎症會造成甲狀腺素過度釋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及降低甲狀腺機能,伴隨怕熱、心悸、緊張、喉嚨痛、倦怠、全身酸痛、聲音沙啞等症狀 扁桃腺發炎:位於後咽舌根兩側的扁桃腺如受細菌感染而發炎會變得紅腫。惡化時表面還會有膿,患者且會發高燒達39至40度,伴隨喉嚨激烈疼痛、全身倦怠感,若是擴散,可能會造成頸部淋巴腫大、疼痛 扁桃腺癌:生長在扁桃腺的惡性腫瘤,一般認為和抽煙、喝酒有關。扁桃腺癌的典型症狀是單側喉嚨不適、出現吞嚥異物感,有可能伴隨一點點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延伸到耳朵。扁桃腺癌必須經過醫生切片診斷

2021.2.19
iStock-1207919718-web 定期檢查以預防HPV病毒感染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引述研究顯示,有性生活的男女,一生感染HPV病毒的風險為75%。安全套可防止病毒傳播,但它不能覆蓋生殖器所有皮膚,因此不受保護的皮膚亦可被感染。HPV病毒可潛伏多年,沒有症狀亦不代表沒有感染HPV病毒,盡早接種HPV疫苗能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的感染。儘管如此,注射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HPV類型,你仍然需要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HPV病毒感染會引起什麼健康問題? 感染HPV病毒後,大多不會出現任何病徵,但部分感染者可發展成不同的疾病。經皮膚感染的HPV病毒會導致身體如手、腳等出現皮膚疣。經性傳播感染的HPV病毒會感染患者的生殖器和肛門,引致生殖器疣(俗稱椰菜花);而高危型HPV病毒可以致癌,持續感染者有機會演變成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等。   皮膚疣   現時有數種方法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正常,其中以傳統的柏氏抹片檢查為最常用。而人類乳頭瘤狀病毒基因分型檢測(HPV DNA Genotyping),能夠在子宮頸細胞發生病變前識別有否感染HPV特定基因型。   防止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 雖然可通過柏氏抹片檢查進行篩檢,但HPV感染發展成為子宮頸癌前可以潛伏多年並沒有病徵,而柏氏抹片檢查在潛伏期間可能沒法有效篩查病變細胞。HPV DNA早期篩查則可以在早期檢測出HPV感染,更有效地及早預防子宮頸癌。   HPV DNA 篩查可以發現甚麼? +如有發現HPV病毒 +建議與咨詢醫生作進一步檢查(例如陰道鏡檢查),找出是否有子宮頸病變細胞的出現。   -沒有發現HPV病毒 -意味著在陰道細胞中沒有發現HPV病毒,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有必要在接種疫苗前做HPV DNA檢查嗎? 檢查的目的是盡早發現子宮頸細胞是否有受HPV感染或變異,而接種疫苗目的是預防未受感染的基因型,故此,在接種疫苗前並非"必定"要接受檢查。但對有性經驗的人而言,初步檢查可及早確定細胞是否正常,或需盡早接受治療。

2020.10.12
iStock-1220274561 一文看清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檢測服務

新型冠狀病毒,第三波疫情爆發,確診數字已連續多天雙位數,並在不同地區以及群組出現,情況值得高度關注。有專家分析指本港或出現基因變異病毒,繁殖較快傳染力更強,令社區感染風險增加,所以大家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冠狀病毒的病徵可以很輕微甚或沒有,任何人士如有身體不適(即使症狀非常輕微),應盡快向醫生求診,以及早獲得適切診斷及跟進。   盈健醫療全線全科醫務中心將繼續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測試,並以以下兩種形式提供: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檢測服務   有輕微徵狀人士例如 : 鼻塞、頭痛、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   適合任何人士 或需申請外遊入境相關申請,或健康證明書人士 費用 HKD350 HKD950 費用包括: 包括醫生診症及檢測費用,但不包括藥物及其他診斷或治療 提交樣本 中午12點前    *請留意個別收集點收集時間 報告所需工作天 至少5個工作日 約1-2個工作天 流程 1. 客人到全線全科醫務中心付款,經醫生評估及領取樣本樽 / 亦可選擇進行遙距視頻2. 客人自行交回樣本到指定地點(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採集深喉唾液樣本病人需知http://videocwp.ha.org.hk/wmv/deep throat saliva v2.mp4)   常見問題 FAQs   Q1:$350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服務對象是甚麼?/怎樣才算是合資格人士? A: 只要有任何輕微徵狀及不適,例如 : 鼻塞、頭痛、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想要排除受感染的疑慮,也可以採用這種服務。若不是,就要考慮其他的服務,適合任何人士。 *請注意此項服務不適用於健康碼申請或其他相關旅遊申請   Q2: 是否每一間診所都可以做,毋須預約? A:服務不用預約,到達醫務中心即可進行,有關全科醫務中心網絡的地址及時間或查詢。可參考我們集團網址 https://www.humanhealth.com.hk/zh-hant/networks/search/   Q3: 請問指定收集地點係邊度? A: 不同地區或不同的服務都有不同的收集點,屆時同事會協助提供資料。   Q4: 查詢檢測流程/請問是否到診所當日便可即場進行測試? 還是要取樣本收集樽回家隔天再交回醫務中心? 另檢測結果要多少天才有? A:由醫生評估後,在醫務中心拿取樣本樽,在第二天早上留下唾液樣本後,需要交回指定的收集點。如需即日取樣本收集瓶及留取樣本,請注意須於留樣本前60分鐘不能飲食及漱口,領取樣本樽後回家按指示留樣本,並於當天早上交回樣本瓶到指定收集點。 $350 的檢測需要至少5個工作天的時間得知報告結果。若你想要較快的報告時間,需要考慮我們其他的服務。   Q5: $350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包括甚麼項目? A:$350已包括了醫生檢測及評估,若求診人士需要藥物或其他治療,檢測及診斷,需另外收費。建議你可向醫務中心查詢。 *請注意此項服務不適用於健康碼申請或其他相關旅遊申請   Q6: 如檢測結果為陽性,會有甚麼安排? A:倘若發現患者符合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的呈報準則,我們會立即通知衞生防護中心及依照程序作出處理。患者為健康著想,亦應第一時間入院得到治療,儘早回復健康。   Q7:為甚麼要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A:是項測試希望協助任何有輕微症狀人士儘快得知有沒有受到感染。   Q8 :小朋友可以進行這種測試嗎? A:可以的,只要小朋友懂得按指示吐出深喉唾液就可做檢測。若然真的無法得到唾液,要考慮使用大便作為測試。   Q9:幾時可以有配合健康碼測試? A: 有關健康碼申請流程尚待政府有關部門公佈,才能知道合資格人仕的範圍及申請資料,敬請留意。   Q10:此服務可以進行保險索償嗎? A:因不同保險公司有不同條款及保障,我們會發出收據,讓客戶自行向所屬公司查詢是否能作保險索償。  

2020.7.15
boat-harbor-hong-kong-china-1_980x650_edit 【健康碼-豁免強制檢疫】

健康碼-豁免強制檢疫   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繼澳門之後,香港也即將採用「健康碼」機制。香港食物及衞生局表示,「港版健康碼」準備工作已大致完成,推出後港人只需持有效的病毒檢測證明即可免檢疫往返粵港澳,但相關檢測需自費。   怎樣獲得合資格的檢測證明? 只要持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健康證明,便可免檢疫往返粵港澳3地,本港暫時共8間私家醫院及私家化驗所被列入粵港澳三地核酸檢測結果互認名單,政府將於日內作出公布。   有意獲取健康碼的人士可經由醫生轉介接受病毒檢測,若檢測結果呈陰性,認可機構會將結果及相關人士的個人資料上載至健康碼系統,申請人可用化驗所紀錄在網上申請健康碼。取得個人健康碼後,可在7日有效期內免檢疫往返粵港澳。   盈健醫療全線提供由政府認可化驗所-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HKMPDC)的新冠肺炎檢測服務,有關詳情及細節將於日內公佈。   健康碼知多D? 港版健康碼又稱「港康碼」,是病毒檢測證明代替檢疫措施的健康碼系統,可配合粵港澳三地政府文件互認,港人屆時往返三地就不用再接受來回合共長達28天的強制檢疫。「港康碼」只適用於香港,市民要申請到內地或澳門時豁免強制檢疫措施必須要再申請「粵康碼」及「澳康碼」。據指,在香港的申請人於認可機構完成核酸檢測後,機構便會將檢測結果等資料上載到衞生署網站。通過檢測者可在署方網站取得屬於自己的「港康碼」,再藉此申領其他地區的「健康碼」,其間須再填寫一份電子表格,包括姓名、證件號碼、目的地等資料,填妥及驗證完畢後,該電子表格便會轉換成「粵康碼」或「澳康碼」。   港康碼是否存在私隱問題? 「港康碼」只記錄核酸測試結果,三地系統資訊並不「互通」。廣東省以微信開發的「粵康碼」具多種功能,而且在進出不同地點時都常要使用,每掃一次碼便更新活動記錄,包括會收集體溫等個人健康數據以及追蹤持有人的出行記錄。相反,香港版本的健康碼只需在進出關口時出示。   關於澳門版健康碼 澳門衞生局介紹指「澳門健康碼」又稱澳康碼共分為三個顏色綠、黃、紅,會依申請人填寫的健康史、接觸史及旅遊史作出評分,如為紅色的居民將會轉送到醫療機構評估,甚至住院,而非澳門居民持紅碼或禁入境;黃碼是請自我健康管理。紅色的人士會完成醫學觀察隔離14天或治療後,系統會自動解除其紅色健康碼。 入境的澳門居民或外僱所持的澳門健康碼須為綠碼,且顯示有效核酸結果,於健康碼生成或更新6小時內經關閘口岸入境,可免除人工衞生檢疫檢查,能直接使用自助通道入境。  

2020.6.10
Father_Day_780x440 website 【關心爸爸健康,給父親做的6大身體檢查】

爸爸每日為家庭奔波,希望提供最好既生活給我們,令我們健康長大。到我們自立後,就希望爸爸身體健康,無憂無愁享受生活。今個父親節,不妨帶爸爸做一個全面的身體檢查,讓關心化為行動! 不知道如何為爸爸選擇合適檢查? 不妨參考以下小貼士:     血脂檢查 由於三高屬於慢性疾病,一般不易察覺,所以進行血脂檢查是有效偵測  三高的方法。     前列腺檢查 不少男士由中年開始會出現前列腺健康問題,例如小便時覺得疼痛。但面對男人最痛,大部分男士都覺得難以開口,所以一直默默忍受。定期進行前列腺檢查,能有效偵測到前列腺健康問題,及早治療。     帶狀皰疹(生蛇)疫苗 有效預防: 生蛇風險、降低生蛇有可能引致的後遺神經痛 *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及早接種一針生蛇疫苗,減低生蛇風險。     心臟檢查 年紀愈大,罹患心律不正、心肌梗塞、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愈大。透過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波,可以檢測心臟的健康情況。     睡眠窒息症檢測 有效偵測:睡眠窒息症並及早治療,避免腦部長期缺氧、影響心肺功能、增加患上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甚至引致睡夢中猝死。     大腸鏡檢查 有效偵測: 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病變 *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 的人士,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進行大腸癌檢查。     以上資料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家庭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6.10
780x440 【守護母親健康 與母親做的6大身體檢查!】

很多人都想在最近的母親節為媽媽盡點孝心❤️,除了買禮物,請媽媽吃大餐或送鮮花外,更可以考慮多點關心她的身體狀況。正所謂健康無價,能主動守護至親的健康,才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除了常見的三高問題(血糖、血脂丶膽固醇)外,齊來了解還有那些健康檢查,好讓大家趁著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將關愛化為實際行動吧!       乳房X-光造影 + 乳房超聲波 乳癌是香港女性癌症中的頭號殺手,新症更加有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一般經自我檢測發現問題而去求診的患者,病情或已屆二期,腫瘤已形成。女士到了40歲後除了每年要進行臨床乳房檢查及基本超聲波掃描外,則須每2年做乳房X光造影檢查。乳房超聲波主要用作分辨水囊和腫瘤,而乳房X光造影可有效發現未形成腫瘤的微鈣化點,兩個項目互補不足,可令檢查更具準確性。     DEXA骨質密度測試 + 仿保骨素針 女性普遍在35歲以後,骨質開始流失。特別在更年期停經後卵巢衰退,體內雌激素急速減少,骨質會加速流失。骨質疏鬆症並沒有任何病徵,若或到痛楚,一般都要由於骨折所引致。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及前臂骨。患者或因輕微碰撞,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脊椎骨即使沒有任何碰撞也會漸漸塌陷,令背部變得彎曲,形成駝背及變得矮小,部分患者亦會出現背痛的情況。坊間有一些骨質密度的檢查儀器是用超音波檢測腳跟骨,但這種檢查僅可作為篩檢,不能作為診斷之用,建議骨質密度檢查應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 (DEXA)為依據。 除了補鈣,維他命D以及多晒太陽及作適量運動外,近年在骨質疏鬆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種名叫保骨素(OPG)的蛋白質,是負責阻止骨質流失的重要物質。「仿保骨素針」模仿人體天然保骨素功能,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阻止骨質流失,幫助對抗骨質疏鬆。       子宮頸細胞檢驗 + HPV疫苗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子宮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直至陰道異常出血、白帶增多,已到患癌後期。不過,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即使對有性經驗的女性接種HPV疫苗亦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此外女性更應定期進行子宮頸細胞檢驗,趁早發現細胞病變,並作出治療。 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是香港近年上升的「癌症殺手」,致命癌症排第2位。雖然男士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但患癌女性亦為數不少。大腸癌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一般由一粒小瘜肉開始,慢慢演變成癌症,歷時可達10年或以上。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根據美國衛生部建議市民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切除,避免其惡化成癌症。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生蛇疫苗 「生蛇」,即帶狀皰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果您曾感染水痘,病毒會潛藏在人體神經裡處於休眠狀態。當免疫系統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潛伏的病毒較容易再度活躍,並沿著脊椎神經,去到其所連接的皮膚表面形成皮疹,而背部及腰部的一側更是最常見的發病位置。「 生蛇 」所引致的疼痛或劇痛可持續 4 星期,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令患者寢食不安。患病的後果可以非常嚴重,如果病毒上眼或入耳,有機會引致失明或耳聾。 50歲以上人士及曾經出過水痘者,「生蛇」風險一般較高,所以為了家中的父母免受生蛇之痛,請盡早接種相關疫苗。     玻尿酸注射緩解關節疼痛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體在站立活動時,最主要的承重關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表面的軟骨因為日積月累的使用而開始有退化跡象,膝關節亦因此成為人體中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典型症狀包括(上下樓梯吃力、蹲跪動作困難、天氣變化時膝關節痠痛、晨間起床或久坐後關節僵硬)。研究發現,注射透明質酸可助改善病情,能令關節軟骨組織得以保存及減慢退化速度。 玻尿酸注射流程非常簡單,醫生定位及消毒後,由關節縫隙進針,將玻尿酸注射關節腔中,注射過程約15秒,注射後即可立即起身行走。 玻尿酸治療也有其限制,首先必需定期注射,一次注射大約可維持3~6個月,此外以上的治療只適用於輕度、中度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若關節炎退化嚴重,會建議利用手術治療置換關節。 以上資料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家庭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5.7
HH_健康資訊_15 【腸事知多少-什麼是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係常見癌症之一,而且趨勢上近年更年輕化。過往四十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絕無僅有,但現時有案例男性廿多歲已確診末期腸癌,這都與西化飲食習慣有關。   大腸癌的開始,通常始於一粒細小的瘜肉;瘜肉於大腸內壁異常增生,最終會病變而形成大腸癌。其實大腸癌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功抗癌機會就愈高,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1),一般第一期癌症只入侵肌肉層,所以存活率較高,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以高於90%。但到第四期,由於已擴散/轉移至腸外和其他內臟,所以存活率很低,5年存活率只有8%。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先兆及病徵,大便隱血測試是現行一個較為方便的非入侵性檢測。其化驗原理是檢查採集的大便樣本上有沒有隱藏的血液。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測試者只需在家中按照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做化驗並交回診所即可。我們建議25歲以上人士可以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隱血陽性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例如消化道潰瘍、瘜肉、腫瘤、痔瘡等等其他疾病都有機會引致陽性結果,屆時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   不過,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或其他大腸癌病徵,應按醫生指示作定期大腸鏡檢查。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詳細內容可參閱: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index.html   港大突破性發現導致大腸癌轉移的癌幹細胞  https://www.med.hku.hk/f/news/502/810/75.pdf

2020.4.28
CH 【新冠肺炎檢驗結果FAQ】

話你知- 為什麼檢測結果需要檢驗幾次才確診?   目前新冠肺炎的檢測方式,大致可分為二種,病毒基因測試及血液抗體測試,前者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黃金標準診斷,後者一般用作輔助診斷性質。儘管如此,每種檢測都有其優點與侷限,一般而言,也會因為病毒/病毒抗體數量不足和其他原因需要檢驗幾次才確診,詳情如下:   病毒基因測試1. 輕症患者可能在發病後十至十四天就會慢慢恢復,病毒數量就會相對地較少2. 採集的樣本因不同收集樣本的位置影響病毒數量,如數量不足會導致檢測的結果未必反映真實的情況   血液抗體測試1. 抗體反應出現較慢(約發病後首7天),故身體未必有足夠抗體可檢測得到2. 檢驗試劑質素參差引致靈敏度低3. 檢驗試劑可能在運送過程中儲存不當導致失效 所以為避免漏診,檢測結果需要檢驗幾次,再配合臨床症狀????‍????和肺部影像學,能大大增加準確度。     話你知- 什麼是假陰性和假陽性?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檢驗結果除了陽性(Positive)和陰性(Negative)外,還有其他可能性包括假陽性(False Positive)和假陰性(False Negative),代表虛假狀態的檢驗結果。 顧名思義,「假陽性」是假的陽性,指病人沒有感染病毒,但檢驗結果呈陽性;而「假陰性」是假的陰性,是指病人已經感染病毒,但檢驗結果呈陰性。     陽性(Positive) 陰性(Negative) 有病 真陽性 True Positive 假陰性 False Negative 沒有病 假陽性 False Positive 真陰性 True Negative   呈現虛假狀態的檢驗結果????有機會因為以下原因:▪️ 患病早期的病毒量偏低,引致檢驗結果呈陰性▪️ 收集樣本的位置亦有機會因病毒量不同,出現假陰性結果▪️ 不同化驗所的檢測原料不一樣▪️ 不規範的取樣過程▪️ 病毒受環境影響被降解▪️ 檢驗過程中樣本受到污染出現陽性結果 敏感度高的測試能準確地找出較多患病的人。相反,如測試的敏感度低,便會出現較多假陰性,有關人士可能誤以為安全而延誤診斷和醫治的機會。此外,重覆檢驗再配合醫生臨床結果和肺部影像學能提高結果的準確度,排除確診與否。

2020.4.9
HH_健康資訊_16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檢驗方法】

新冠肺炎已經形成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不少確診個案源頭未明,有不少專家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初期,體內已有大量病毒,潛伏期長,但病人未必有明顯病徵,這更容易造成廣泛傳播。如今既沒有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且疫苗還在研發階段。及早發現隱形病人和予以隔離是現時最有效的方法阻止病毒繼續擴散,而選取可靠的檢測方法更變得尤其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測試適用於那些人士?A. 尚無症狀但害怕/疑似感染人士B. 較容易感染高風險人士 (長者及長期病患者)C. 已出現病徵人士,例如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 D. 現正接受家居隔離之人士   目前新冠肺炎的檢測方式,大致可分為二種,市民在選擇上可自行衡量採用那種方法。   I) 檢測病毒基因-(RT-PCR)技術   樣本:深喉痰液或咽喉擦拭液 原理:測試以「即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1為基礎,旨在檢測病人的病毒核糖核酸(RNA)。這種測試方法的優點有高靈敏度,即使樣本只含有極微量的病毒RNA,也可以在被檢測出來,是臨床確診的標準。 時間:6小時左右 技術:需於化驗室由技術人員操作 準確度:非常高(但受採檢技術影響而降低)   價錢:相對較高 應用範圍:由於有高精準度和靈敏度,是臨床確診的標準。盈健醫療全線醫務中心,政府衞生署以及本港私家醫院亦提供此類測試方法。   II)檢測病毒抗體 - 血液快速測試   樣本: 血液 原理:檢測血液中的病毒抗體,只需要用1滴血,檢測血液內的IgM及IgG抗體,若呈陽性反應,一般試紙上會出現2條橫間。 時間:15分鐘左右 技術:可於採檢現場直接操作 準確度:高但不適用於疾病最早期的診斷 ***由於人體抗體反應出現較慢(約發病後首7天),會出現假陰性,致出現誤診,令病者誤以為自己沒有病。 價錢:低 應用範圍:因價錢普及測試快速,較常用於大規模的篩查。血液快速測試目前可在市面部份診所內提供,亦有網上家用版本聲稱能提供有高準確度測試,但因網上沒有任何監管,產品衞生及準確度成疑。市民使用這類家用測試套裝前,宜先諮詢醫生意見,有關測試亦建議只作為輔助參考之用。   Source: Weifang Kong and Prachi P. Agarwal   此外,部份患者肺部X光會出現璃樣混濁變化1(ground glass opacity),肺部X光及低劑量電腦掃描技術可有效提升確診準確率和效率更清楚排除相關風險。     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suspected human cases by RT-PCR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peiris-protocol-16-1-20.pdf?sfvrsn=af1aac73_4   Radiological findings from 81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Heshui Shi, Xiaoyu Han, Nanchuan Jiang, Yukun Cao, Osamah Alwalid, Jin Gu, Yanqing Fan, Chuansheng Zheng.   此網頁內的資料只包括一般資訊僅供訪問本網站的人士個人參考之用,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3.27
FB_Post_Cover_website 【回家前後抗疫5大TIPS】

新冠肺炎疫情下,現時大家雖然在室外的防疫意識已有所提升,但其實回家前後的衞生措施亦不容忽視,否則會有機會暗藏細菌病毒,增加患病及傳染家人風險。盈健與你齊心抗疫!以下列舉5大家居抗疫小貼士,大家緊記要做好防疫措施,時刻保持清潔衛生,避免受病毒感染!   【TIPS 1:用漂白水清潔鞋底】鞋子入屋前應先進行清潔,以免將病毒細菌帶回家,首先預備一支1:99稀釋漂白水噴劑,噴於鞋的底面,待風乾後才將鞋子放入屋內。或在門前預備地氈,回家前將1:99稀釋漂白水噴於鞋的底面,把鞋印在地氈上,再進入屋內。 【TIPS 2:除下及妥善處理口罩】街外滿佈細菌,入屋後應盡早除下口罩,建議可預先於近門口位置預備小膠袋/一般卷裝保鮮袋,以酒精搓手後,除下口罩(只接觸口罩的橡根),避免觸摸口罩內外部分,將口罩放入膠袋或保鮮袋封好再棄掉。   【TIPS3: 更換衣服及沐浴】返工放工經過很多地方和接觸不同的人,隨身的衣物藏著無數細菌,所以回家後應即時更換衣服及沐浴,換上乾淨的家居服,以防病菌逗留於家中。沖涼最好先洗頭髮、再洗身體和面部。 【TIPS4: 妥善處理外出時穿過的衣物】盡量每日更換衣物,大褸/厚外套等衣物無法每日清潔更換,切勿掛回衣櫃,盡量將外穿衣服掛離日常衣物,避免污染其他衣服。如果家中有高溫蒸汽熨斗,也可以用於清潔外套,由於蒸氣熨斗噴出的蒸氣達攝氏100度,理論上具消毒殺菌效果。   【TIPS5:清潔手提電話】手提電話是極度極度極度需要清潔的物品之一,由於大家經常接觸到它,細菌很容易透過手機表面傳播。建議大家可用酒精濕紙巾或稀釋漂白水抹手機表面及手機殼。  

2020.3.13
HH_健康資訊_17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病原體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是指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群組個案。根據內地衞生部門的調查,病原體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病徵 根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個案的病徵包括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現時資料顯示潛伏期介乎1至12.5天(估算的中位數為5至6日),但可長達14天。   治理方法 主要為支援性治療。   預防方法 現時沒有預防這傳染病的疫苗。   健康建議 要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市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正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及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外遊預防措施 市民外遊時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切勿前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社區傳播的湖北省; 避免在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社區傳播的國家/地區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避免到訪醫院。如有必要到訪醫院,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重個人和手部衞生;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 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 切勿進食野味及切勿光顧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注意食物安全和衞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外科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遊領隊,並盡快求診;及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其他病徵,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到訪的地方及有否接觸動物;並佩戴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 Sourc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2020.2.11
HH_健康資訊_19 關節痛不再是「老人病」!

普羅大眾對關節痛的印象是︰那是「老人病」,年輕就不用擔心。這其實只是某部分正確!   不只是老年人才會有關節痛嗎 ? 長者多患「退化性關節炎」,中年人可患「類風濕症關節炎」。 60歲以上的人士有60%以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由年紀增長而引致的關節退化造成。 中年人士則較多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這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因免疫細胞過度活躍,不斷重複攻擊自身,導致關節、肌肉等發炎。 年輕且常做運動的人士因不適當的運動姿勢和習慣,導致出現「關節痛」的個案亦屢見不鮮;而辦公室的年輕一族,長期久坐又習慣蹺腳,亦經常造成腰背、膝頭痛楚。   患有關節痛是否不可以做運動 ? 不是,運動對健康絕對有益,只是關節痛人士做運動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如關節有問題,應諮詢醫生可進行的運動類型,如運動姿態錯誤,有機會加劇症狀。 運動前必須熱身,舒展全身,避免運動後關節疼痛。 避免不適當的運動姿勢,例如跑步時若身體過於向前傾,重心就會向前傾,讓膝蓋和脊椎承受較大壓力。 切勿忽然劇烈運動,如一下子進行高強度運動,會導致關節的負重增加,使關節四周的肌肉勞損及疼痛。   關節痛可以根治嗎 ? 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有助紓緩關節痛,但除非長期配合適當運動,否則根治可能性較微,一般集中紓緩治療,例如: 醫生會建議針對不同部位做適量的輕度運動,如游泳、散步、踩單車、太極等。 減輕體重,因過重令身體重心向前,增加關節壓力。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補充劑,如葡萄糖胺,可強化軟骨;另外,其中的生物活性膠原蛋白可幫助消炎,紓緩關節痛。

2019.11.5
HH_健康資訊_20 小心 ! 看不見的「內臟脂肪」

一般人看見自己的「肥肉」就會心生燒脂減肥大計,但原來肉眼看不見的肥肉──「內臟脂肪」才最為可怕,卻偏偏最容易被人忽略。   「內臟脂肪」與「一般脂肪」有甚麼不同 ? 大眾一般認為脂肪是「肥肉」,可見於身體各部分,例如手臂、肚腩、大腿等。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是指儲存在腹部內器官,如肝臟、腸道周圍的脂肪,它被稱為「活躍脂肪」,會釋出多種的細胞激素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包括胰島素抗性,從而引發不同的心血管毛病及代謝性疾病。   如何得知自己內臟脂肪是否過高 ? 留意自己有沒有中央肥胖,中央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內臟脂肪,如想準確量度內臟脂肪,須進行磁力共振(MRI scan)或電腦掃描(CT scan),但因價格、時間及輻射等因素,這些通常只在醫學研究上使用。 男士腰臀比 > 0.9    >> 即屬中央肥胖 女士腰臀比 > 0.85  >> 即屬中央肥胖   是不是只有「肥人」才有內臟脂肪的問題 ? 不是,看起來瘦但有較多內臟脂肪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在亞洲人中的比例較高。因為他們外形瘦削,進食時比較沒有節制,又缺乏鍛煉肌肉的運動,令肌肉量少而且比例低,產生沒有脂肪的錯覺,再加上內臟脂肪是於腹部內器官附近,令人忽略並造成潛在危險。   醫生小貼士 ? 長期不理會高內臟脂肪,可引發多種疾病,例如: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或膽固醇、認知障礙、中風、乳癌、大腸癌等。 保持運動的習慣,建議一星期做2至3次持續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單車和游水。 注意飲食,食物應少油少糖,烹調以蒸、烚為主,避免煎、炒、炸的方式。

2019.11.5
HH_健康資訊_21 注意!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不少人提起「膽固醇」都怕怕,皆因心臟病、中風、血管栓塞……這些可怕疾病都與膽固醇有關。然而是否盲目避開膽固醇就可以?瘦人又一定「免疫」嗎?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嗎? 不是! 膽固醇是人體維持細胞完整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脂肪的一種,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其中的成分更是用來消化脂肪。膽固醇有分好與壞,「好膽固醇」水平偏低  (低於1 mmol/L)的人和「壞膽固醇」水平偏高(高於3.4 mmol/L)的人一樣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因此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而應該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   飲食小貼士: 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新鮮水果和高纖維食品 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奧米加3,如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或魚油 避免積聚「壞膽固醇」︰肥肉脂肪、動物內臟、雞皮、豬腳、鴨掌、蛋黃、蟹膏、大閘蟹、蝦、蠔、墨魚等   「瘦人」不用擔心膽固醇問題? 肥人瘦人都要注意! 不少身形纖瘦的人士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首先,要認清膽固醇有70%是身體自製,30%由外來因素形成,如食物;而身形纖瘦的人士可能受到基因影響,令肝臟不能自控地製造過多膽固醇,消除膽固醇的能力亦較低,從而導致膽固醇過高,如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身形纖瘦的人士亦必須加以警剔。   除了吃藥,還可以怎樣改善膽固醇水平? 由每日生活做起!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每每碰上高膽固醇的人士,作為醫生一定不厭其煩提醒病人控制體重、日常注意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勤做運動等,沒有甚麼藥物的功效能比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得更見效。曾有病人用心、積極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在3個月至半年間就看到膽固醇指數有所改善。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2 避開有害成分 護膚更安心

消委會檢出護膚品含有害成分的新聞已屢見不鮮,護膚品一天最少用兩次,一年起碼用上730次,如果產品含有不安全的成分,對皮膚帶來的負擔可想而知。教你學懂分析成分,自己護膚品自己要識揀!   成分表那麼複雜,最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成分? 選擇護膚品的時候,先要留意有沒有容易致敏的成分,例如:「頭號」防腐劑MIT(Methylisothiazolinone,甲基異噻唑啉酮),其次是CMIT(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甲基氯異噻唑啉酮)。這兩種都是常見的高致敏防腐劑,較有機會引起過敏性反應。即使本身不是易敏膚質,長期使用亦有機會令皮膚變成敏感肌。   長期用含致敏防腐劑的護膚品,最嚴重的情況是怎樣? 患有慢性皮膚炎、濕疹、玫瑰痤瘡、有接觸性敏感的人士(如天氣轉變或接觸刺激物引起敏感)都應避免使用含MIT或CMIT等防腐劑的護膚品,如致敏情況惡劣起來,皮膚會出現水泡,容易造成傷口,不慎處理會引發紅腫,甚至細菌感染,「手尾」相當長。   如果護膚品中含有害成分,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嗎? 現時已有醫學證據證實上述提及會致敏的防腐劑MIT及CMIT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想更有效防避其他有害成分,大家應學習閱讀成分表,避免使用含易致敏成分或成分不明的產品。   醫生專業Tips ! 1. 學懂看成分排列法則︰護膚品的成分表是根據成分的分量來排列,如見防腐劑的排序較前,應多加留意。   2. 了解自己膚質︰視乎油性、乾性或混合性膚質來選擇適合的護膚品,如從未使用該產品,應先於頸、耳背、手臂位置試用,確保沒有過敏才使用。   3. 留意多功能的護膚品︰現今護膚品有不同的功效,保濕、美白、抗衰老等,越多功效,成分會越複雜,不少女士一天用上多款護膚品,有機會令成分重疊,更要留意產品成分。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3 用 ABCDE 自測皮膚癌預兆

步入春夏,在跟陽光玩遊戲的同時,也別忘記要好好保護皮膚。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香港的皮膚癌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尤其皮膚癌初起時不痛不癢,更易令人忽略。   身體突然出現痣,一定是皮膚癌的預兆? 皮膚癌初起的症狀可從痣的變化及皮膚的表面來判斷,不論多年的痣或突然出現的痣,如有變大、損傷和改變顏色的狀況,都有可能出現病變並發展成皮膚癌,這時應多加注意並諮詢醫生。另外,皮膚表面如有一片紅紅的持久不退,或出現珍珠狀的粒粒、腫瘤,特別是容易被太陽曬到的地方,如面、耳朵和手背,亦應密切留意。   醫生小貼士: 依循ABCDE準則自行檢查 A (Asymmetry): 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性,從上下左右觀察 B (Border): 邊緣是否呈不規則或模糊不清,大部分正常的痣邊緣呈圓滾狀 C (Color): 顏色是否一致,有沒有不均勻或深淺不一 D (Diameter): 大小是否超過6mm或有變大的趨勢 E (Evolution): 表面出現變化,如面積變大、感到疼痛、痕癢及損傷   皮膚較白的人患皮膚癌的風險較高? 皮膚癌出現的其中一個因素是DNA受紫外光破壞而產生病變,皮膚白的人士因黑色素較少,容易吸收紫外光,患皮膚癌的風險亦較高,另外有家族病史的人士亦須注意。   陰天時不用擔心紫外光? 紫外光分UVA和UVB。兩種紫外光都會穿過雲層,破壞皮膚組織而引致皮膚癌。其中UVA的波長穿透力強,即使天氣讓人以為並不是很曬,其實人體都在吸收紫外光,所以不可因陰天而掉以輕心。   醫生小貼士: 一定要防曬 防曬是重要的預防工作,進行戶外活動時亦應穿上長袖衣服保護皮膚;長期戶外工作的人士須時刻注意皮膚的變化,如有任何不適和疑惑應盡快諮詢醫生。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4 無記性?認知障礙?

是「無記性」還是患上「認知障礙」?年紀大的人士才有「認知障礙」?「認知障礙」有沒有方法預防?   如何分辨「無記性」和「認知障礙」? 「無記性」可能是因為情緒壓抑、緊張,或是腦部曾受創傷而導致「擺烏龍」,做事丟三落四。反之,「認知障礙」則是廣泛地影響生活,例如未能清楚表達說話內容、大小便失去控制、平日可完成的事情未能完成、忘記家人、住址和日常生活習慣等。   「認知障礙」小檢測 如於下列選項中選擇多於兩項「經常」,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的先兆。   經常 間中 從不 1. 無法想起或弄錯家人及朋友的姓名       2. 想說的話總是說不出來或表達不清       3. 忘記約會或覆診日期       4.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5. 突然不懂處理熟悉的事情,如調亂煮食步驟       6. 不懂處理突發事件,如水喉漏水       7. 忘記關掉煮食爐、電器及水喉       8. 混淆時間,忘記正確的年份和月份       *以上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慮,應及早向醫生求助,並作進一步評估。   年紀大的人士才有「認知障礙」? A︰年紀大的人士患有「認知障礙」的風險較高,但年輕的人士都應注意,如腦中風、腦部受創傷或腦血管閉塞等,都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導致失去某些關鍵活動功能,如語言、記憶能力等。另外,如家族中曾經有人患有「認知障礙」,遺傳都是其中重要元兇之一,因基因異常,令腦中部產生毒素,導致患上「認知障礙」的個案都時有發生。   減輕「認知障礙」影響的方法 1. 小心預防腦血管疾病︰預防「三高」,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因腦血管堵塞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日後可能引致「認知障礙」。   2. 戒煙戒酒︰煙酒會令腦部受損,增加患病的機會。   3. 多活動腦部︰學習新事物保持腦部活躍,或者下棋、打麻雀、看書等來活動大腦,有助保持腦部健康。   4. 及早了解︰家族曾有65歲以下已患有「認知障礙」的病史,可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基因檢測,及早發現可了解更多,可盡早配合飲食、運動等來治療。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5 你是否有日間渴睡及嚴重鼻鼾的問題?

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其中一種,平均每二十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患上。患者會在睡眠中間歇地停止呼吸數秒至超過一分鐘左右,醒後會回復正常呼吸(每晚發生十數次至幾百次不等),患者自身不易察覺。根據研究顯示,香港的睡眠窒息症病患者中,男性佔四成,女性佔兩成。   睡眠窒息症可分為阻塞性、中樞性及混合性三大類,而其中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常見的一種,90%的睡眠窒息症患者都屬這類別。喉嚨附近的軟組織阻塞氣道,令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大多是30-60歲中年男士,主要是由於肥胖令脂肪積聚於上呼吸道,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形成阻塞。不過纖瘦的人士也會因為先天因素患上此症,例如下巴短小、吊鐘過長、氣管較窄或舌頭肥大等。   成因 咽喉中的扁桃腺,或增殖體脹大。肥胖,過多的軟組織增生。下巴太小或縮頜。巨舌或聲門蹼。鼻息肉或鼻中隔偏差。 不論任何年齡、性別,甚至小孩子,均有機會患上睡眠窒息症。以下情況會增加您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風險:   過重 粗頸圍 高血壓 呼吸道狹窄 男性 年老 家族曾經有人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服用酒精飲料、安眠藥及鎮靜劑 吸煙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可引致的身體問題:頭痛、容易疲倦、集中力下降、失眠、抑鬱症、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等。   診斷方法 i) 可透過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計算在進行特定活動時的打瞌睡情況,評估患者嗜睡的程度:自我檢查-睡眠小測試– 愛潑沃斯嗜睡評分 ii) 睡眠測試患者可到醫院進行詳細的睡眠測試,醫護人員會利用儀器記錄及分析患者的睡眠,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處方相應的治療方法。 iii) 倍靈指環 Belun Ring 在家篩查及監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倍靈指環 Belun Ring   全球首隻具醫療級別的睡眠監測指環 在家篩查及監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醫療級可靠性 舒適睡眠 簡單易用   香港研發及設計 全球超過15項專利 ISO13485醫療品質系統認證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許可 榮獲五項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及德國紅點設計獎   如有查詢及預約,請致電2117-0838,與我們聯絡。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

2019.4.2
HH_健康資訊_26 睡眠窒息症 | 日間渴睡 | 嚴重鼻鼾

睡眠窒息症你是否常會在看電視、看書、開會、甚至駕車時打瞌睡?你的家人又有否投訴你嘈吵的鼻鼾聲影響他們睡眠呢?如果你經常有日間渴睡及嚴重鼻鼾的問題,便要注意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   鼻鼾的產生是由於上呼吸道的軟組織於睡眠時放鬆,使呼吸道收窄,呼吸時便容易產生震動,形成鼻鼾聲。如果阻塞的情況越嚴重,鼻鼾聲便會越大;而當呼吸道被完全阻塞時,便會形成窒息,我們會稱為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患者會有嚴重鼻鼾,不過不是打鼻鼾就等於患上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的成因 睡眠窒息症在香港漸趨普遍,目前分別有4%男性及2%女性罹患此症。患者睡覺時間歇地停止呼吸,每次停止的時間達10秒或以上,輕微的每小時可出現數次窒息,嚴重的甚至每小時出現二三十次,一晚便可能出現超過一百次窒息。   睡眠窒息症可分為阻塞性、中樞性及混合性三大類,大部份症患者都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一類。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大多是30-60歲中年男士,主要是由於肥胖令脂肪積聚於上呼吸道,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形成阻塞。不過纖瘦的人士也會因為先天因素患上此症,例如下巴短小、吊鐘過長、氣管較窄或舌頭肥大等。   至於中樞性睡眠窒息症則較少見,其成因是腦部中樞系統未能有效地傳送呼吸訊號,可由中風、心臟病或某些藥物等引致。另外,混合性睡眠窒息症的患者則同時患有阻塞性及中樞性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潛伏的危機 睡眠窒息症患者的鼻鼾聲會影響家人睡眠。此外,患者睡覺時經常下意識地驚醒而難以進入熟睡狀態,影響日間精神,不少患者都容易在工作時打瞌睡,甚至會在操作機器或駕車時發生意外,引致傷亡。患者又會因睡眠窒息症以致長期缺氧,影響心肺功能,增加患上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甚至引致睡夢中猝死。   睡眠小測試– 愛潑沃斯嗜睡評分   睡眠窒息症的病徵          ‧    嚴重鼻鼾,鼻鼾聲會間中停止,然後又突然大聲響起 ‧    睡覺時呼吸間歇性停止,每小時可達數次至數十次,每次持續約十秒至數十秒不等 ‧    睡覺時用口呼吸 ‧    睡夢中驚醒(半醒或全醒)、覺醒後感到呼吸困難及心跳加速 ‧    早上頭痛 ‧    日間疲倦、容易打瞌睡、難以集中精神、反應遲鈍 ‧    記憶力衰退 ‧    脾氣暴躁 ‧    性機能減退 診斷方法 - 睡眠測試 患者可到醫院進行詳細的睡眠測試,醫護人員會利用儀器記錄及分析患者的睡眠,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處方相應的治療方法。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治療          ‧    連續正氣壓睡眠機:是現時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適合病情輕微至嚴重的患者,必須經醫生處方使用。睡眠機輸出醫生處方的預設壓力,透過鼻罩輸送到患者的呼吸道,吹開阻塞呼吸道的軟組織,使呼吸暢通。不過睡眠機並不能根治睡眠窒息症,患者需要長期使用以減輕窒息的情況。 ‧    牙膠:適合較輕微的病情。患者睡覺時配戴特製的牙膠,套在上及下齒列,將下顎拉前,減少呼吸管道受阻。用者必須有健康的牙齒及頜骨。 ‧    手術:例如顎骨矯形手術、射頻手術等,適合對連續正氣壓睡眠機治療有抗拒的患者。手術的成功率平均只有50%,部份患者的上呼吸道會出現多處阻塞,難以用手術去除所有阻塞的組織。 ‧    減肥:有助減輕窒息的情況。 ‧    側睡:只能改善輕微的病情。 ‧    戒煙酒及安眠藥:有助減輕窒息情況。煙草中的物質會令口腔黏膜腫脹;而酒精及安眠藥會令肌肉鬆弛,增加阻塞的機會。  

2018.12.31
HH_健康資訊_27 外遊小心傳染病

親子旅行在現今社會日趨普遍,有不少小朋友甚至乎出國遊學或者長期留學。很多時家長只會擔心孩子在外國的生活是否習慣,可是對於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卻不甚了解。其實小朋友在外遊時也有不少生病的機會,常見的疾病有,感冒、腸胃炎…等這些疾病一般都不會構成生命危險,可是一旦遇上的了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或是由蚊叮引起的疾病如日本腦炎,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很多家長以為蚊媒疾病只在落後地區出現,一般外遊應不會遇上。其實亞熱帶地方如新加坡、泰國,甚至是台灣、日本、韓國等地都會出現蚊媒疾病,其中登革熱就是常見疾病之一,現時流行親子農莊體驗,會令感染風險大大增加。另一種家長較少留意疾病的是日本腦炎,當蚊子叮咬感染日本腦炎動物後再叮人,被叮咬者便有機會感染,死亡率往往可高達35%。日本腦炎會令患者腦部充血、水腫,傷害腦細胞。患者初時往往只是發高燒,繼而會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搐,即使康復後也有可能有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智力更會構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其實在日本、台灣、中國內地等地區早已將日本腦炎疫苗納入政府的疫苗計劃中,只是香港尚未實行。   腦膜炎雙球菌也是一種會損害腦部的傳染病,它主要由飛沫或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傳播。患者初時會發高燒,之後會出現頭痛、頸梗、畏光等徵狀,甚至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最後甚至因為細菌入血而休克、死亡。它的可怕之處在於病情的進展速度極快,往往可以在24小時內致命。尤其是當人在外地對當地醫療環境不熟悉的時候,往往有機會延誤治療。即使及時治療,患者腦部已可能受到損害,有機會出現如失聰、智力缺陷、手腳無力等長期問題。和日本腦炎一樣,腦膜炎雙球菌其實已有疫苗面世,只是未納入本港政府的疫苗計劃中,歐美不少國家及內地均已是政府安排接種。家長如有需要可為子女安排接種。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28 嬰兒持續發燒小心入侵性腦膜炎

防患未「炎」   入侵性腦膜炎這個名字大家都聽過, 可是對它的認識又有多少呢﹖多種細菌都可引起入侵性腦膜炎, 最常攻擊初生嬰兒的是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和李斯特菌。至於六個月以上的小朋友, 引起入侵性腦膜炎的多是肺炎鏈球菌、乙型嗜血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   這些病菌都具有傳染性,兒童平日外出和與人接觸時, 一旦接觸到患者的鼻喉分泌物如飛沫、鼻水等, 都有機會感染, 尤其是當兒童的抵抗力較差時,就更易被感染。   入侵性腦膜炎可以引起嚴重後遺症,智力及聽力會永久受損, 甚至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由於它的初期病徵不明顯, 往往被父母忽略而延誤診治。   病人初時會覺發燒、疲倦,待病情惡化,病人才有機會發高燒、神智不清、抽搐、頸部僵硬、畏光等徵狀, 如果是受腦膜炎雙球菌侵襲者,皮膚更會出現紫癜, 甚至引發敗血症。不過, 嬰孩難以表達不適, 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嬰孩有煩躁、呆滯、食慾不振、持續發燒(低燒或高燒),就要加倍留意,會否受腦膜炎侵襲。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29 亞氏保加症

亞氏保加症(或譯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下稱AD),是一種兒童發展障礙,最初由奧地利兒科醫生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 )於1944無發現。他留意有幾名兒童有共通而獨特的發展缺陷:欠缺非語言溝通技巧、對朋輩缺乏同理心、肢體欠靈活。當今醫學廣泛採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 V-TR)把AD與自閉症同被歸類屬「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 ye Developmental Disorder),指兒童社交和溝通能力出現不正常的發展。   特徵   社交障礙 這是AD重要特徵,患者難於與朋輩建立與無齡相符的社交關係。他們喜歡獨處,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無法有效蓮用「身體語言」如眼神、面部表情,姿態等進行互動。他們也不主動與他人分享嗜好、有趣的經歷或成功的喜悅。此外愚者人際關係敏感度不足、難於體會人與人情感上的相互性,思想和行事不能「易地而處」,難理解別人的立場與感受。   語言障礙 患者的語言發展進程,並不比其他兒童遲緩;但他們運用語言的方式如說話時的聲量、語氣、抑揚頓挫,往往異於常人,予人奇怪兀突的感覺“言辭亦流於累贅,皎文嚼字傾向運用深邃的詞彙。接收別人說話只理解到字面的意思,無法領會言辭中的隱意(包括語帶雙關· 幽默·諷喻)。與人家交談時,往往一味談論自己有興趣的話題,不理會對方是否樂於聆聽。溝通困難,未能有效地表達自己,加上不懂「眉頭眼額:,因此患者容易被人誤會,甚至成為被取笑排擠的對象。   特殊喜好或沉迷表現 患者很多時擁有與同齡孩童迥異的興趣,並出現過分沉迷的情況。舉例說,一名沉迷於日期的患者會熟記數以百計歷史人物的出生無月日,但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卻完全不感興趣。   思考欠靈活和行為偏執 雖然掌握大量資料,患者卻無法將知識融匯貫通和靈活運用:一個記得所有巴士地鐵路線的患者,可能不懂得以最便捷的方法由A地方去B地方。他們的性情亦偏向固執行為,害怕改變、較難接受新嘗試,往往會因堅持己見而與父母、師長、朋輩爭持不下,甚至大發脾氣。有時候也欠靈活性地遵從各樣不必要的規則。   其他問題 患者一般在肢體協調有困難,予人「論盡J的感覺。注意力亦不集中,處事欠組識力。因不擅與人相處,愚者較容易出現憤怒·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暴力和自毀的行為。   治療 現時醫學上沒法可將AD治癒,藥物的使用只限於紆緩焦慮或抑鬱情緒或調控過動行為上。心理治療和行為輔導是幫助患者克服社交障礙的重要手段;情緒管理訓練和社交技巧訓練亦是不可或缺。另外,家長管教患者遭遇的壓力和困難是毋庸置疑的,專業人員給父母的支持和指導對治療起關鍵作用。   如小孩四·五歲起出現過度固執的行為,不喜歡與同輩交往,在學校無法適應規矩,須請教醫生進行專業評估。     心理治療和行為輔導都協助亞氏保加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礙。     兒科專科醫生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0 惹上猩紅熱 孩子又紅又熱

4月正正是季節交替,亦是容易患上猩紅熱的時期,特別是5至15歲的學童,是主要受感染的一群。猩紅熱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很快便可以痊癒,話雖如此,任何疾病我們都應多加提防,而有些關於猩紅熱的資訊,作為家長亦不可不知。   細菌感染引致的疾病 為甚麼會患上猩紅熱?小朋友又是如何患上猩紅熱?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播。與傷風感冒大大不同的是,雖然猩紅熱會出現發燒,不過少有鼻水或是咳嗽,反而會出現喉嚨痛,以及像是沙紙般粗糙的皮疹。一般而言,這種皮疹並不會引起痕癢,只要治療得當,在病發後約一星期便會散去。   對「抗生素」的錯誤觀念 治療猩紅熱,抗生素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治療藥物,不過坊間對抗生素總有錯誤的觀念: 有說因病人或醫生濫用抗生素關係,導致出現抗體,因此服用抗生素時,不需要服用完整個療程,痊癒後便可停止服用。這絕對是不正確的觀念。   何謂濫用抗生素?如果患上傷風感冒都使用抗生素,便是濫用了。抗生素主要是殺菌之用,傷風感冒基本上是沒有菌可殺,服用抗生素當然並不恰當。然而,患上猩紅熱是因為細菌感染,一般來說,確認為猩紅熱後,醫生都會因應病情開五至十天的抗生素,並且會叮囑家長讓孩子完成整個療程,以確保體內的細菌已完全消除。   嚴重會引發併發症 為何千叮萬囑需要孩子完成整個療程呢?因猩紅熱雖然容易治療,但作為醫生,最擔心是會引起併發症,這就不可掉以輕心,猩紅熱有機會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亦可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因此,患病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並多加休息。   注意錦囊 1.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2. 注意患病時一定要戴上口罩,因猩紅熱會透過飛沫傳播。3. 注意在春季高峰期時避免到細菌較密集的地方,如波波池。   給家長的小忠告 1. 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多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 2. 如孩子患病需隔離,不應上學或到托兒所,直至退燒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時後。 3. 家長如察覺孩子有任何不適,應盡早求醫, 接受治療後,一般來說,猩紅熱一至兩天 便會退燒,皮疹亦會於一星期內逐漸消退。     兒科專科醫生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1 小便帶血 (血尿)

血尿 (Haematuria)   小便帶血(俗稱血尿)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徵狀。較年輕的患者血尿多屬暫時性(如尿道炎等),如血尿持續,則要留意有否患上腎結石或腎小球發炎等疾病。與泌尿系統有關的良性增生或惡性腫瘤則多出現在較年長患者(>40歲)身上。   評估及檢查   尿液測試 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尿液細菌培植檢查以排除尿道炎引起的血尿。若測試結果呈陽性,患者需要接受相關的抗生素治療及定期覆診。六星期後患者需要再接受尿液分析,如血尿持續則需作進一步的檢查,包括下列項目:   患者的尿液標本會於顯微鏡下觀察檢查病者患癌的風險。根據美國泌尿協會(The 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指出無徵狀性血尿患惡性腫瘤的風險因素如下:   年齡>40 歲- 吸煙或曾經有吸煙習慣- 工作需要曝露於化學物或染料的環境- 曾試過血尿- 曾患上慢性膀胱炎或出現排尿不適的徵狀- 曾經過度使用止痛藥- 曾接受造影檢查   放射學檢查 常見的放射學檢查包括超聲波、磁力共震(MRI)及電腦掃描(CT)其中,泌尿系統電腦掃描 (CTU)是檢查的首選,幾乎適用於所有患者(孕婦或對顯影劑過敏者除外)。   原因不明血尿   若主要檢查均未能診斷血尿的成因,患者有可能患有輕微腎小球疾病,此情況較常見於年輕及中年的患者。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2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經由患者的鼻喉分泌物傳染,對幼童影響較多,是一種會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惟此細菌並不會引致流感,相反最常見會引致腦膜炎及細菌入血,影響身體多個部位例如肺及會厭(喉嚨上部)等,腦膜炎會出現發燒及噁心等症狀;會厭炎則會出現流口水及呼吸困難等。因此,嬰幼兒宜在出生後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時,共接種4針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令體內產生有效抗體,免受細菌入侵。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4 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 MMR

同屬傳染病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均會透過空氣中的飛沬或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感染。因此,小童接種1針的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能有效產生抗體。部分小童在註射疫苗後5至12日內,可能會發燒或長紅疹,但很快會痊癒;亦有小童會出現短暫性腮腺淋巴腺腫脹,惟情況很罕見。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5 迪魁文氏症 (媽媽手)

俗稱媽媽手的迪魁文氏症,顧名思義,不少患者是初為人母的女士,由於她們抱嬰孩時,不是用前臂托住嬰孩的臀部,而是長期使用拇指,令手腕出現疼痛及發炎,影響活動能力。急性的媽媽手,即使拇指靜止,手腕也會感到痛楚。患者應盡早求診,並接受物理治療,舒緩痛楚及加速康復。   媽媽手的成因 媽媽手真的是媽媽獨有?非也。部份常要豎起拇指及用手腕工作的職業,例如攝影師、物理治療師、樂師及侍應等,也有機會患上此症。由於他們的伸拇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在過度使用下而發炎,使手腕出現疼痛。而三十歲以上女性也較易患上媽媽手。   急性發炎的媽媽手徵狀 - 即使拇指不動,手腕亦會紅腫熱痛- 拿東西及轉手腕等動作,也會令手腕劇痛難擋,活動能力大減- 手腕或拇指位置感覺微暖- 由於手腕組織發炎腫脹,手腕橫紋處沒有皺摺   慢性發炎的媽媽手徵狀 - 手腕雖然有輕微腫脹,但一般在活動時,才會出現酸痛或微痛- 手腕做大動作或過度用力時,會感到疼痛   媽媽手的自我檢查方法 先伸直手臂,將四隻手指握緊拇指,然後把拇指往小指的方向壓下,若感到拇指根處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有可能患上媽媽手。而此方法亦屬拇指肌肉伸展運動。   自行治療媽媽手 要舒緩媽媽手的痛楚,急性及慢性的處理方法不同。以急性為例,除了使用冰敷及休息手腕外,更可抬高手腕高於心臟位置約三十分鐘,每天重複此動作數次。而慢性的處理方法包括按摩前臂、熱敷、休息手腕及做檢查媽媽手的伸展運動。若情況未見好轉,須盡快求醫,醫生會處方止痛藥、消炎藥、去水丸或止痛膏,放鬆肌肉及消炎,並安排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媽媽手的物理治療 電子儀器治療:物理治療師評估病情後,會給予急性或慢性期的媽媽手患者不同療程。電子儀器治療包括超聲波、干擾波、針灸及磁療法等,磁療法是透過輸入高頻磁力,可加速消炎及修補軟組織,急性約共做六至八次,慢性則需要做十至十二次: 運動治療:若手腕疼痛情況減輕,可持續做兩至三個月有關手指肌肉伸展,或加強拇指肌力的運動,除了上述的媽媽手自我檢查方法外,還有以下各種運動參考:   手指伸張力加強運動:先用橡筋纏繞五隻手指,手指盡量張開10秒,然開放鬆數秒,重覆做約3分鐘,一天2-3回2. 伸前手腕屈肌:向前伸直左前臂,用右手將左手掌向上拉高,維持此動作5秒後放鬆,重覆再做,20-30下3. 輔助物品:提供適當的護腕及運動貼布保護受傷的關節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6 足底筋膜炎

有沒有試過下床時腳跟刺痛不適呢?若閣下需要長久站立或過重,相信以上情況並不陌生,這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徵兆,由於足底筋膜過勞或受傷,引致急性及慢性發炎。除了服食消炎止痛藥外,接受物理治療及做伸展運作,均有助加快康復。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 呈扇形的足底筋膜,是由具有彈力的厚纖維組織組成,前方依附在五個蹠骨上,後方的附著點則為跟骨內側,拉緊足部及跟骨,令腳底形成弓狀。足底筋膜除了能維持足弓外,更可減少足部在行走時所承受的震盪,以及提供彈力及扭力。不過,足底筋膜會因以下情況導致發炎:   - 站立太久、過胖或走路太多,會令足底不正常受力,導致足底筋膜過勞或受傷,甚至足底脂肪變薄,從而形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扁平足患者因足弓過平,易令足底筋膜過勞,引致發炎。- 部分長有跟骨骨刺的患者,其足底筋膜較一般人厚。- 脊椎或骨盤出現問題,例如長短腳或腰部椎間盤突出,令雙腳長期負重不同。   足底筋膜炎的病徵 足底筋膜炎的病徵非常明顯,除了下床時感到腳跟刺痛外,更會在走路期間斷斷續續出現痛楚。一般來說,患者在走路半小時後,腳跟不會感到刺痛,惟持續走路二、三小時後,腳跟痛楚加劇。另一方面,足底內側會出現腫脹,按下會感到痛楚。   足底筋膜炎的物理治療方法 足底筋膜炎患者除了服食醫生處方的藥物或注射類固醇,消炎止痛外,亦可接受物理治療,加快康復。物理治療師會按照病情,為急性或慢性的足底筋膜炎患者提供不同治療。物理治療師會先為患者作評估,為處於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患者進行不同治療,然後再進行磁療、超聲波、干擾電波、熱療及冷療等,急性做6-8次治療,慢性期則做10-12次,並輔以合適的伸展運動。   預防足底筋膜炎的運動療法 要預防或舒緩足底筋膜炎,應做一些針對小腿的伸展運動,藉此鬆弛小腿肌肉,使筋膜不會過度拉扯。例如患者把雙手撐牆支撐身體,患肢在後,然後將身體壓向前,令患肢略牽扯為止,此運動可增強足腱的柔軟度。如欲伸展小腿,則可把兩隻前半腳掌踩著樓梯,保持膝蓋伸直,後腳跟下垂踏空,身體向下壓。   足底筋膜炎的日常預防及護理方法 切勿長久站立及走路,減少足底所承受的壓力- 減少赤腳- 避免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 穿氣墊鞋或在鞋內加設合適鞋墊,支撐足弓- 步行後可用冰敷在腳跟約十五分鐘,減少炎症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7 上交叉綜合症

真係有「電腦肩」 ?! - 上交叉綜合症 最近經常在電視廣告中聽到「電腦肩」這個名詞,世上真有此病?   打工一族朝9晚5兼OT, 長時間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的確容易肩頸酸痛,肌肉緊張. 研究發現約60 % 電腦使用者也曾有肩頸不適. 但在醫學上, 根本没有「電腦肩」這回事! 廣告中所指的, 很可能為「上交叉綜合症」(Upper Crossed Syndrome).   上交叉綜合症 - 大解構 當坐在電腦椅上, 望住monitor時間長了, 好自然便會伸長頸, 「寒」起背, 甚至肩膞都縮起, 看看以下典型,例子:   這種壞姿勢,不止令你顯得無自信,還可使你肩頸肌肉非常疼痛、抬頭和舉手也有不適。長遠計有可能令頸脊提早退化 輕鬆踢走肩頸痛 以下幾招可減低因用電腦引起的肩頸不適,還助你趕走上交差綜合症:   TIPS 1: 由改善姿勢做起 以下幾招可減低因用電腦引起的肩頸不適,還助你趕走上交差綜合症:根據哈佛學院的建議, 改善姿勢是最重要一環。多運用剛才提到較弱的肌肉 :- 收起下爬 – 運用深層頸部肌肉- 挺胸, 直腰 – 運用下背肌肉記緊肩膊要放鬆,用枱或椅子扶手承托雙臂可令肩膊更舒適。如經常都可保持這良好姿勢, 想有肩頸痛都幾難!   TIPS 2: 環境要配合 - 哈佛學院同時指出若Monitor 位置不正以致頸部伸得太前,小則拉傷肩頸肌肉,重則可令頸椎骨,頸部神經,以至椎間軟骨受傷。 - 大家可自行檢查電腦屏位置-電腦屏幕頂部應與你的視線呈水平。- 腰骨可用坐墊承托,或選擇有腰部承托的座椅, 防止「寒背」,幫助挺胸, 以改善上交差綜合症。   TIPS 3: Break 1 Break, 動一動 就算姿勢再好,環境再配合,始終無間斷地用電腦肩頸都會勞損。最好每15分鐘轉換姿勢,起來飲杯水,上上洗手間,讓肩頸休息一下。另亦可做些簡單動作,鬆弛肌肉:    肩頸拉筋 – 每邊10 下,每次停10秒 胸肌拉筋 – 張開雙臂,每次停10秒 強化深層頸部肌肉 強化肩胛骨及背部肌肉 – 可用樽裝水代替啞鈴, 雙手向後,停留5秒,每次10 下   做到以上3個TIPS, 上交差綜合症離你而去!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8 膝關節退化

「各位上落樓梯時,有沒有感到膝關節疼痛,發出嘞嘞聲呢!」這是膝關節退化的明顯徵兆,由於膝關節軟骨磨損,影響關節的活動幅度,當中大部份患者為長者或肥胖人士,而長期穿高跟鞋的女士,也有機會患上此症。市民日常做適量運動,有助預防膝痛,若情況嚴重,則要求診及接受物理治療。   膝關節退化的成因 膝關節由股骨、腓骨、脛骨、外側半月狀軟骨,以及內側半月狀軟骨等組成。俗稱風濕的膝關節退化,是軟骨過份磨損而引致,過胖、骨刺、長期不良姿勢、過勞,以及工作需長期站立或走路,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導致軟骨磨損,而長者礙於大腿肌肉減弱,未能保護膝關節,亦會使軟骨磨損,引致關節腫痛及發炎。   膝關節退化的徵狀 - 急性發炎會令膝關節紅腫熱痛,膝內側通常痛些- 上落樓梯、斜路、蹲下、會感到膝關節腫痛- 肌肉萎縮,膝關節僵硬,活動幅度下降- 關節變形,部份患者會出現類似O型腳,雙膝不能合起站立- 膝蓋很易疲勞或有疼痛感覺- 起立或走路時,膝關節會發出嘞嘞聲   膝關節退化的日常護理方法 要預防膝關節的軟骨退化,日常可做適量的伸展運動及多休息,若出現急性或慢性發炎,可分別在患處敷冰袋或暖水袋,並塗抹按摩膏,舒緩痛楚,一旦情況未有改善,應盡快求診,醫生會為有需要患者安排照x光或磁力共振,提供止痛藥、消炎藥、去水丸或止痛膏等,減少痛楚及消炎,亦會建議患者做物理治療促進康復,防止復發。   膝關節退化的物理治療 -電療法:物理治療師會先替患者作詳細檢查評估,跟據患者的病情作針對治療,包括,冷熱療法,磁療、超聲波、針灸或干擾波療法等,藉此加速血液循環或消炎。- 急性患者進行約八次治療;慢性患者則做十二次、視情況而定。- 關節舒整法:物理治療師會用手法,舒緩僵硬的關節,改善活動幅度。- 運動療法:如屬慢性發炎的患者,可在膝關節痛楚減少的情況下,做運動療法,加快康復,而此類伸展運動,亦能達到保護關節之用。   有關運動做法包括:雙腳站立分開,把小腿微微蹲下至膝蓋20-30度屈曲,維持此動作數秒後,再伸直膝蓋,重覆動作十次;而仰臥後,輪流將雙腳屈曲伸直,重覆十次,也能增加關節活動功能。   預防膝關節退化的方法 -過胖者應減重- 配戴護膝,如屬急性發炎,可使用普通護膝,如屬慢性發炎,可使用軟紅外線護膝- 做適當伸展運動- 避免跑步,打球等- 避免長期穿著高跟鞋- 長者減少走斜路及上落樓梯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9 腰背痛

無論是白領一族,抑或是勞動工人,相信久不久便會腰酸背痛,事實上,腰背痛的患者遍佈各階層,日常保持正確姿勢,以及做伸展運動,均有助舒緩及預防痛楚,但若出現坐骨神經痛或腳部麻痺的徵狀,便需求診找出病源,醫生會建議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腰背痛的成因 腰背痛是常見的都市病,即使是不需返朝九晚五的長者及主婦,也會感到腰部僵硬及不適。跌倒、搬運重物扭傷、工作過勞、不良姿勢、老年骨刺及退化等,也會影響脊椎而引致腰背痛。而部分腎病或骨質疏鬆患者,亦會出現腰背痛毛病。   腰部的結構 護脊非常重要,因為腰部結構複雜,由尾龍骨、(骨底)骨、五節腰椎及兩邊盤骨組成,並由靭帶及肌肉等連繫,而在每節腰椎之間,夾雜椎間盤軟骨、血管及脊髓神經等,而從腰椎兩旁伸出的神經線,會支配腳部不同肌肉的活動及感覺,故此腳部痛楚或麻痺有機會源自腰痛。   腰背痛的徵狀 - 腰、腿肌肉酸痛、腰部僵硬、活動幅度減少- 咳嗽及打噴嚏會出現陣痛- 坐骨神經痛、股神經痛- 腰部神經線受壓,腳神經反射減弱外,腳部肌肉更會乏力、知覺減少或麻痺   治療方法及護理 要紓緩慢性的腰背痛,可使用熱敷及止痛膏;如屬急性,則改以敷冰袋,減輕痛楚。患者發現腰背痛或腳部麻痺情況未見好轉,應儘快求診,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或x光與磁力共振等,確定腰痛的成因,為患者處方止痛膏及止痛藥等,亦會建議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治療腰背痛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視乎患者情況,提供以下各種療法: -熱療是主要旨在鬆弛電療法的一種,指在患處敷上熱氈;干擾波電療是透過輸入特別電波,干擾傳送痛楚訊息到大腦的電波,減少患者痛楚同時增加血液循環,鬆弛軟組織;拉腰牽引則是以合適重量減低腰部神經受壓。而超聲波療法,是透過機械,增加血液循環,鬆弛筋鍵及肌肉。急性腰痛約做6-8次治療,慢性期則約十至十二次。- 關節舒整及正位法:患者椎骨出現錯位,物理治療師會用手助腰椎復位。- 運動療法:腰痛患者可做伸展運動,舒緩痛楚,例如俯伏在地上,雙手撐起上半身向後;平臥在地上,雙膝曲起向左右擺動,以上兩種運動均做來回十次。- 針灸療法- 教導正確姿勢   預防方法 - 有需要的患者可配戴腰封- 注意姿勢:脊椎是由兩個S型組合而成,不良姿勢會令脊椎弧度過彎及過直;加速退化,因此站立時要挺胸,雙肩放鬆,保持腰直;坐下亦要雙腳到地,腰部挺直及貼椅背,不要翹腳;另保持椅及枱面高度適中;亦要留意睡姿,無論是仰臥或側臥,必須配合有足夠承托力的床褥。- 拾重物時要腰直腳保持腰部挺直,並用大腿力量抬起重物,有需要時使用手推車。- 保持適當體重,不可過胖。- 孕婦要保持正確姿勢。- 做適當運動,例如平臥在地上,雙手輪流抱起左右膝蓋,每邊十次,有助鬆弛腰部肌肉。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40 五合一、六合一無細胞混合疫苗

5合1 及 6合1無細胞混合疫苗   5 合 1混合疫苗 6 合 1混合疫苗 預防疾病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 與傳統分開注射式疫苗比較,5合1/6合1無細胞混合疫苗把多種疫苗結合在一起,能大大減低疫苗注射的次數,更可減低寶寶注射後出現副作用及不適的機會,令家長免除不必要的擔心。兩款混合疫苗均採用無細胞配方,能有效預防寶寶感染「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痲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6合1疫苗更加入「乙型肝炎」。

2018.12.11
HH_健康資訊_43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肺炎球菌感染泛指所有由肺炎球菌所引致的疾病。此細菌共有超過九十種不同的血清類型。肺炎球菌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直接接觸患者亦是另一個傳播途徑。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不同的疾病,包括 腦膜炎:此為嚴重的肺炎球菌感染,患者通常出現發燒、頸 部僵硬及精神紛亂等病徵,並可引致聽覺受損,甚至死亡; 肺炎:患者會出現發燒、氣促、發冷及帶痰的咳嗽等病徵,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及 中耳炎:患者的病徵包括發燒及耳痛,耳內可能會流出分泌 物等,重複發病者的聽覺或會受損。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PCV) 甲. 為什麼需要接種?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能夠有效地預防疫苗包含的血清類型的肺炎 球菌所引致的嚴重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如腦膜炎、菌血性肺炎及敗血病)。兩歲以下幼童為高危人士,故此建議他們接種疫苗。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已包括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建議二至六十四歲的高危人士接種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疫苗以及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 *高風險的情況包括: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缺乏免疫功能: 無脾臟,愛滋病,原發性免疫力缺乏症 與癌症和器官移植有關的免疫功能缺乏 與使用免疫功能抑制劑或類固醇有關的免疫功能缺乏 慢性疾病: 慢性心臟,肺部,肝或腎病 糖尿或腦脊髓液滲漏 裝有人工耳蝸 (高血壓本身並非高危風險的情況) 患上肺炎球菌病的風險因每人的年齡及健康狀況有別,有高危風險情況的人士請與其醫生商討最合適的肺炎球菌接種。 乙. 接種的時間 建議一般小童出生一年內接種三劑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分別於兩個月、四個月和六個月大接種),並在滿一歲時接種一劑加強劑。 丙. 不宜接種的人士 接受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後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接受包含白喉疫苗成份的疫苗後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丁. 接種的副作用 大多數接受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注射的人,都不會有嚴重反應。 注射後可能有輕微發燒(通常會在注射後三日內發生)或針口局部紅腫,通常數天後便會自然消退。若持續發燒或不適,或呼吸出現不正常情況,請即找醫生診治。 戊. 香港現時市面上有多少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它們的保護性是怎樣? 現在市面上有多於一種不同的肺炎球菌結合疫苗,但是沒有一種疫苗能預防所有血清類型的肺炎球菌。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是同樣重要的預防方法。  

2018.12.5
HH_健康資訊_44 乙型肝炎 | 乙型肝炎疫苗 | 肝炎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亦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可引起急性肝炎,更可導致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其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 大概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七十至九十的嬰兒受感染後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同時亦成為傳播根源,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 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生,曾感染者估計逾二十億人;其中三億五千萬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乙型肝炎在東南亞地區流行,而香港乙型肝炎感染率處於中等水平。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受感染者的體液,主要是血液、胎水、精液及陰道分泌物。 傳播途徑:- 母嬰接觸 感染乙型肝炎的母親一般於分娩期間或於襁褓期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高達90%。在香港及中國等高度流行的地區,母嬰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血液接觸 -透過刀傷、擦傷的皮膚、眼睛或口部的黏膜而意外地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或分泌物。 -與他人共用針筒注射毒品。 -用未經妥善消毒的器具穿耳、紋身、針灸等。 -共用日用品如剃刀、指甲鉗等容易令身體受損的用具。   性接觸 在沒有安全措施下和感染者進行性接觸。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 乙型肝炎是血液傳染疾病的一種,因此預防措施和其他血源性傳染病都一樣。 小心清潔傷口及包紮妥當。 處理血液或體液污染的物件時,應戴上手套,用家用漂白水消毒。 - 若傢具或物件被血液濺污,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物料作初步的清理,然後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份清水(1:4)把它消毒,待十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 若染有血液的衣物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十九份清水(1:49)浸半小時才如 常清洗。 - 若傢具或物件被體液濺污,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物料作初步的清理,然後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十九份清水(1:49)把它消毒,待三十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不要與人共用剃刀、牙刷、指甲鉗等容易令皮膚受損的器具。亦不要與人共用針筒、針嘴注射毒品。   避免紋身、針灸或紋眉、脫痣等手術,如有需要,盡量使用「用後即棄」的器具,或確保儀器徹底消毒。   減少性伴侶的數目,採取安全性行為和正確使用安全套,如知道性伴侶為感染者,應該儘快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疫苗注射 最有效是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疫苗一共需要注射三次,第一和第二次相隔一個月,第二和第三次注射之間相隔五個月。 依時接受三次疫苗注射後,大約90-95%的人可以產生免疫受感染的保護性抗體,並終生有效。 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之前,應該預先檢驗血液,只有從未被乙型肝炎感染過的人,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的對象 以下人士特別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新生嬰兒 感染者的家人及性伴侶 注射毒品人士 經常接受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的人士 洗腎人士 工作上需要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須依照醫生的建議定期作身體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和其他相關項目;及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醫生會根據感染者的情況作詳細評估,及決定治療方案。 現時有些抗病毒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藉著減少病毒數量而減輕對肝臟的破壞,一線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entecavir)和替諾福韋(tenofovir)。請諮詢您的醫生這些藥物是否合適。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如需接受任何免疫抑制的治療,如高劑量類固醇或化療,醫生會根據病情需要對治療方案作出評估。

2018.12.5
HH_健康資訊_45 大腸內窺鏡檢查 Colonoscopy

預防大腸癌 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09的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率均排行本港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整個過 程可以沒有症狀及需時約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它切除,可減低發展成癌的機會。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應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 等較高危人士,更應考慮提早(40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10年)、並較頻密地接受檢查,以作預防。 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直徑約1.3厘米、前端裝有鏡頭的柔軟管子,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如是否長有腫瘤、瘜肉、發炎或出血,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甚至作止血或瘜肉切除手術。 由於大部分大腸腫瘤由瘜肉病變引發,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有助減低病發率,所以大腸鏡檢查是其中一種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以下人士建議接受腸鏡檢查: 年逾 50 家庭成員曾患腸癌 曾患腸瘜肉 慣性腹瀉 大便有血 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 大腸內窺鏡檢查前 檢查前必須清潔腸道,讓醫生能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應診者需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應診者如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病、長期服食低鹽份食物、長期服食藥物者,或懷孕、哺乳期之女士,須告訴醫護人員,及聽從指示服藥,並需提供所服藥物的詳細情況,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或任何過敏反應等資料。 檢查前 3 天停止食用高纖維食物。 檢查前 1 天只可進食流質食物。 檢查前 4 小時仍可飲用無渣或無纖維飲品。 請提早 30 分鐘到達。 應盡量帶同一位親友前來。(切勿親自駕駛離開) 若配合胃鏡同日檢查,須空腹六小時禁食固體及流質食物。 檢查前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講解整個檢查過程及風險,應診者並需簽署檢查同意書。 大腸內窺鏡檢查過程 應診者需除去身上金屬物品、飾品或假牙。 應診者需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進行靜脈鎮靜劑注射,整個檢查過程應診者會在熟睡情況下進行。 檢查過程需約30-60分鐘,視乎個案的複雜度而定。 檢查後 應診者可在休息室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散。 由於應診者可能受鎮靜劑藥物影響,離開時最好有親友陪同,以策安全。 檢查後1-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 應診者可能會感到腹部氣脹或輕度不適。 如遇檢查後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情況,應立即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2018.9.12
HH_健康資訊_46 丙型肝炎

丙 型 肝 炎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是 一 種 可 破 壞 肝 臟 的 RNA 病 毒 ; 部 分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會 因 慢 性 肝 炎 而 令 肝 臟 出 現 傷 疤 、 甚 至 演 變 為 肝 癌 , 就 像 乙 型 肝 炎 一 樣 。 潛 伏 期 一 般 是 六 至 九 個 星 期 ,範 圍 在 兩 星 期 至 六 個 月 不 等 。 大 部 分 受 感 染 者 都 沒 有 症 狀 及 徵 象 ; 如 有 的 話 , 症 狀 及 徵 象 就 與 其 他 病 毒 性 肝 炎 ( 如 甲 型 肝 炎 及 乙 型 肝 炎 ) 相 似 , 難 以 辨 別。 約 百 分 之 八 十 的 急 性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受 感 染 後 不 能 完 全 清 除 病 毒 以 致 成 為 長 期 帶 病 毒 者 。 診 斷 丙 型 肝 炎 感 染 可 測 試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抗 體」 (HCV Ab) 及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核 糖 核 酸」 (HCV RNA)。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如 合 併 感 染 愛 滋 病 病 毒 , 會 提 高 肝 衰 竭 及 因 肝 病 而 引 致 死 亡 的 風 險 。 流 行 情 況 世 界 性 而 言 , 丙 型 肝 炎 的 流 行 情 況 與 當 地 毒 品 使 用 者 共 用 注 射 器 具 及 醫 護 場 所 使 用 受 污 染 注 射 用 具 的 流 行 程 度 有 直 接 關 係 。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估 計 全 球 有 百 分 之 二 至 三 的 人 口 是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 在 香 港 ,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人 數 估 計 少 於 整 體 人 口 的 0.5% , 但 感 染 率 在 注 射 毒 品 人 士 中 較 高 。 丙 型 肝 炎 的 傳 播 途 徑 丙 型 肝 炎 的 傳 播 途 徑 和 乙 型 肝 炎 大 致 相 同 , 主 要 是 經 由 血 液 傳 染 : 毒 品 使 用 者 共 用 針 咀 、 針 筒 或 任 何 其 他 可 能 含 有 血 液 的 物 品 注 射 毒 品 ; 在 醫 護 環 境 中 , 因 工 作 接 觸 帶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的 血 液 或 體 液 ; 由 帶 病 毒 的 母 親 於 分 娩 期 間 將 病 毒 傳 染 給 嬰 兒 。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通 過 性 接 觸 傳 播 並 不 常 見 。 但 男 男 性 接 觸 者 、 愛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者 、 性 病 感 染 者 及 有 粗 暴 性 行 為 人 士 , 經 性 接 觸 而 感 染 丙 型 肝 炎 的 風 險 會 較 大 。 預 防 方 法 目 前 尚 未 有 可 有 效 預 防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的 疫 苗 , 以 下 是 一 些 可 行 的 預 防 措 施 : 不 要 使 用 針 筒 注 射 毒 品 。 如 果 你 是 注 射 毒 品 的 毒 品 使 用 者 , 請 放 棄 吸 毒 並 採 用 美 沙 酮 治 療 ; 如 未 能 放 棄 採 用 針 筒 注 射 方 法 , 切 勿 與 他 人 共 用 針 咀 、 針 筒 或 任 何 其 他 可 能 含 有 血 液 的 物 品 ; 避 免 與 他 人 共 用 剃 刀 、 牙 刷 等 有 機 會 受 血 液 污 染 的 日 用 品 ;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不 應 捐 血 或 捐 贈 器 官 ; 醫 護 人 員 在 任 何 時 候 都 應 依 循 標 準 防 護 措 施 ,亦 應 小 心 處 理 針 具 及 利 器 ; 每 次 進 行 性 行 為 時 都 應 正 確 地 使 用 安 全 套 。  治 理 方 法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應 接 受 醫 生 評 估 , 以 便 觀 察 肝 臟 的 變 化 , 及 制 定 治 療 方 案。 現 時 有 些 藥 物 , 包 括 : 干 擾 素 (Interferon、Pegylated interferon) 及 利 巴 韋 林 (Ribavirin) 可 用 於 丙 型 肝 炎 的 治 療 ; 醫 生 開 始 治 療 之 前, 必 須 考 慮 病 情 的 嚴 重 程 度 、 病 人 對 該 等 藥 物 的 禁 忌 , 與 及 治 療 成 功 的 機 會 等 等 。   資料來源: https://www.info.gov.hk/hepatitis/big5/hep_c_set.htm

2018.7.30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0 動一動,緩和坐骨神經痛

香港不少媽媽的日常生活除了上班外,下班不是要「湊仔」、「湊女」,就是有一大堆家務,簡直就像是女超人,無所不能。然而,長期重複性工作勞損,又或是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挺身走路時令重心偏後,都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痛。究竟,如何造成坐骨神經痛?病徵是怎樣?治療又該如何?如果是孕婦,會不會影響BB呢?我們來一一解構。   測一測坐骨神經痛 嚴格來說,坐骨神經痛其實是一種徵狀,通常因為椎間盤突出、退化、骨刺或脊椎間神經孔道變形等引致神經根受到壓迫,從而產生坐骨神經痛,即是腰背會感到痛楚,由背部或臀部伸展至大腿或小腿,嚴重者會有下肢麻痺及乏力的感覺。有時候,人們腰背感到痛,以為可能是拉傷或是閃腰,但一般拉傷或是閃腰,3至5天便會康復。如果反覆出現痛楚時,可嘗試「直腿抬高」來測試一下是不是坐骨神經痛,這個小測試同樣適合懷孕至27週的婦女。   直腿抬高測試(改鋤頭腳)   先平卧於床上,然後把一邊腿伸直抬高,一般正常人是可以把腿伸直抬高60至90度。如果抬高至20度左右已感到痛楚,應盡快求醫。   熱敷減痛楚 很多媽媽們都關心懷孕時,如出現坐骨神經痛怎麼辦?其實,媽媽懷孕至27週左右,因BB已有一定的發育,體重增加,使媽媽的腰椎負擔加重。如果身體給予坐骨神經過多的壓力,便會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一般來說,BB出生後便會紓緩過來,所以不少媽媽都會獨力忍受這種痛楚。然而,如身體感到痛楚時,媽媽應早告知醫生。同時,亦可用熱敷墊毛巾熱敷痛處15分鐘,或是在盛有溫水的浴盆中浸泡,以減輕痛楚。另一方面,可進行以下的小運動,放鬆腰背的肌肉:   1. 踼踢腳坐在椅子上,把腳向上踼踢,有拉扯的感覺則便可。重覆5次,每次10秒。   2. Cats and Camel Exercise雙手直臂撐地,背部持水平線,雙腿屈膝跪於墊面,慢慢抬頭,椎體逐一向前伸展並保持此姿勢3-5秒。然後慢慢向後伸並停止3-5秒,重複動作6-10次。   *如進行以上運動時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醫生。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22
HH_健康資訊_51 破解「脊柱側彎」常見謬誤

「如果有脊柱側彎可不可以做運動?」〔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是不是書包過重造成脊柱側彎?」面對一道又一道的問題,一眾爸媽既是緊張,又是擔心。一般來說,脊柱側彎不是會危害生命的疾病,但患上此症,日常生活有不少地方需要注意,重要的是不可有一種誤解,認為患有脊柱側彎不可做運動,與之相反的是,要多做運動才對。   書包過重令脊柱側彎惡化 首先,如何界定脊柱側彎?當脊柱彎度達10度或以上時便屬脊柱側彎。正常來說·人體的脊柱是垂直排列成一直線,但如果出現以下徵狀: 高低肩、肋骨不對稱、盆骨高低、經常有頸腰酸痛,就已經很大機會患有脊柱側彎。   是不是書包過重令脊柱側彎惡化 ? 首先,如何界定脊柱側彎?當脊柱彎度達10度或以上時便屬脊柱側彎。正常來說·人體的脊柱是垂直排列成一直線,但如果出現以下徵狀: 高低肩、肋骨不對稱、盆骨高低、經常有頸腰酸痛,就已經很大機會患有脊柱側彎。   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 ? 根據數據顯示,患上脊柱側彎的多為女性,比例約為 8:10 所以,就有家長擔心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 ? 答案是不會的,只要在發現後,多做針對性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以防止側彎的角度愈來愈大。   脊醫 VS 物理治療師 脊柱側彎不但會令人身體經常感到疲憊,而且會影響心肺功能,在外觀上亦會令人側目,所以確診脊柱側彎後,必須定期觀察,多做背部及腹部的肌力強化運動拉鬆繃緊的肌肉,並且時常注意平常的坐姿和站姿。如情況有需要的話必要時需要配戴外支架,作矯形的作用。   應該看脊醫還是物理治療師 ? 其實兩者皆能治療脊柱側彎,最大的不同是,脊醫著重手方治療,而物埋治療帥則主張以運動來矯正,事實上网者並不衝突,家長只要選擇信任的專業人士則可。   脊柱彎度參考 中度: 10 至 25 度 嚴重: 26 至 40 度 惡劣: 40 度以上 (需要動手術)   小忠告 脊柱側彎不但會令人身體經常感到疲憊,而且會影響心肺功能,在外觀上亦會令人側目,所以確診脊柱側彎後,必須定期觀察,多做背部及腹部的肌力強化運動拉鬆繃緊的肌肉,並且時常注意平常的坐姿和站姿。如情況有需要的話必要時需要配戴外支架,作矯形的作用。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2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2 頸源性頭痛

症狀: 頭痛多為單側,或兩邊同時但以其中一邊特別明顯,性質多為拉扯(tension),壓力(pressure)或隱隱作痛(dull),同時有頸痛和僵硬,痛處多由後枕(suboccipital)伸延至側顳(耳朵對上temporal),前額(frontal)或眼框(periorbital),有時或會伸延至同側手臂。症狀常在頭頸扭轉﹐傾斜或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加劇。而痛楚不是脈動性(pulsating),多無噁心反胃(nausea),嘔吐(vomit),畏光(photophobia)和畏聲(phonophobia), 或視力受影響的先兆(aura)等傳統偏頭痛(migraine )症狀。   症狀來源: 由於上段頸椎,即第1至3節(頸椎共7節)的神經,與後枕,側顳,前額,眼框以至顳顎關節(即牙骹Temporomandibular Joint)的感官神經在進入大腦之前會交匯於三叉神經核(trigeminal spinal nucleus),當這部份因為受到上段頸椎的小關節(facet),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肌肉﹐筋膜(fasciae)和其他軟組織的不適和痛楚不斷刺激,大腦則誤以為是頭面,後枕,前側額的疼痛;原理就像心絞痛會伸延至前胸,手臂,肩膀以至頸及下顎一樣﹐正因心臟的內臟神經(visceral nerve)與前胸,手臂,肩膀以至頸及下顎的表皮神經(cutaneous nerve)交匯於脊柱神經以致大腦不能分辨痛的位置。   診斷: 除了解頭痛的性質,起源,病史外,臨床檢查包括:   姿態檢測:當見有頭部及肩膀前傾和寒背,詳見文章: 上交差綜合症頭頸活動幅度:其中一側旋轉明顯減少:由於第1和第2頸椎的活動主要為旋轉﹐約佔整體頸部轉動超過一半幅度,上段頸椎活動受限時,轉向其中一側會特別困難。肌肉及軟組織檢查:常見有後枕肌肉(suboccipitals)或頸項旁肌肉(paraspinals)僵硬緊張或縮短,壓痛點(trigger point)反射至頭面或上肢的痛(referred pain)。頸椎關節檢查:物理治療師會細心檢查頁頸椎小關節(facet)的不同活動方向如: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以找出個別關節特定活動受限(restricted),並以手法(mobilization,manipulation)鬆解以改善關節活動。肌力檢查:深層頸屈肌群(deep neck flexor)和背肌及肩胛肌力偏弱會加劇不良姿勢,增加頸椎關節及肌肉壓力,造成個別肌肉更加僵硬的惡性循環影像診斷:個別個案須以X光,電腦掃瞄CT或磁力共振MRI排除其他病症   治療: 物理治療儀器: 經皮神經電刺激 (TENS:)可以放鬆緊張肌肉並減輕痛楚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減輕發炎,痛楚並控制腫脹 激光(low level light therapy): 減輕發炎,痛楚並促進血液 超聲波(ultrasound): 減輕發炎,促進血液,鬆解僵硬軟組織 手法治療: 鬆解活動受限(restricted)的關節,恢復關節正常活動,放鬆繃緊肌肉,減輕痛楚 軟組織鬆解: 鬆解僵硬黏連筋膜及軟組織,放鬆壓痛點(trigger point 復康運動:- 伸展:拉鬆繃緊縮短的肌肉- 強化:增加肌肉協調,控制,力量及耐力- 改良姿勢:提高意識以減少不良姿態   如果頭痛是...突發而非常劇烈或,隨時間越發加劇或,並有發燒,頸項強直或皮膚紅疹或,頭部外傷之後出現或,並有視力受影響應立即向就近醫生求診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1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3 認清高踭鞋4大禍害

認清高踭鞋4大禍害 對甲/乙型肝炎沒有免疫力,從來沒有接受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而又有染病風險的人士。   禍害1: 腳趾變形 醫學研究早已証實,長期穿著高踭鞋會令腳趾及腳掌變形。尖頭鞋款更對腳拇指產生極大壓力, 令拇指旁關節變大 (Bunion), 嚴重者會使腳趾公和第二腳趾重疊(Hallux Valgus Deformity),需動手術才可處理。腳趾變形不但不美觀,還帶來痛楚,影響步姿,不得不防!    禍害2: 送你一對蘿蔔腳 韓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穿著高踭鞋行5小時,而每星期又著多過6天的年輕女士,小腿前方肌肉比穿平底鞋的女子發達2倍!而高踭鞋使小腿後方肌肉長時間處於繃緊狀態,踭越高,腳也就越緊,感覺上也好像變粗了。所以,蘿蔔腳是這樣鍊成的。   禍害3: 水腫 腳部血液循環好壞主要視乎腳踭活動的幅度和次數。不難想像穿著高踭鞋,其實是用腳尖走路,腳踭活動幅度自然減少,血液循環變差而出現腳部浮腫。巴西大學更指,長遠計可妨礙心臟健康。   禍害4: 提早老化 初時你可能只覺得膝蓋,大脾位和腰骨有些酸軟。但久而久之,因這些位置長期受壓,變成勞損和退化。科學研究已說明,穿高踭鞋與退化性膝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of Knee)和腰脊問題(Low Back Disorder)有莫大關聯。這亦暗示,愛靚唔愛命隨時令你未老先衰 !身為女人,你要我以後拒絕高踭鞋是絕不可能的事。但凡事取得平衡,盡量減少穿著來走路的時間,以及避免選擇後踭太高的鞋會是明智之舉。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1
HH_健康資訊_54 4款人工晶片 助白內障患者重拾視力

白內障是指眼睛內的晶體變混濁。要治療白內障,做手術是唯一根治的方法。現時白內障的科技成熟,傷口小(2.2mm)、復原快。進行白內障手術時,醫生會為病人拿走混濁晶體,再植入人工晶體。   人工晶體有不同選擇,包括: 單焦距人工晶體——只有一個焦距清晰,患者可以選擇看近、中或遠距離時較清淅,手術後有機會在看其他距離事物時佩戴眼鏡。如果做完單焦距人工晶片想減少依賴眼鏡可以用單視覺療法(Monovision),用晶片調節一隻眼晴看近,另一隻眼看遠的事物。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術前醫生會評估是否適合。 多焦距人工晶體——晶體上有不同的焦距環,讓不同距離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好處是患者毋須佩戴眼鏡也可以看到遠和近景像。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新的方法看影像。術後有機會出現光暈和眩光現象,暗的環境清晰度會較差。 擴展景深人工晶體——用光學科技來拉長景深,提供遠至中距離的連續視覺,於轉換視覺時更自然,也會比多焦晶體少些光暈和眩光問題。 散光人工晶體——如果有散光問題,單焦、多焦和擴展景深人工晶體可以加上散光度數,改善散光問題。   各種的晶片有不同優點及缺點。醫生為病人選擇適合晶片有很多因素,如患者想不想戴眼鏡、生活習慣及工作需要、眼睛本身有無其他眼疾,如青光眼和黃斑病患者可能不適合植入多焦距人工晶片。    

2022.4.27
HH_健康資訊_14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 COVID-19

面對疫情的挑戰,近期變種病毒隱形傳播鏈在社區擴散,再次引起全港市民對接種疫苗的關注。每個人體質不同,對疫苗反應的感受會有差異,同時也取決於自身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需確保身體健康及良好的營養狀態,為免疫系統提供即戰力,讓疫苗能正常發揮! 接種疫苗前建議    接種疫苗前的兩星期重點是要保持健康的體態,建議每日睡眠時間應達6至8小時,充足休息有助提升免疫力。飲食方面建議盡量多攝取健康的天然原型食物,避免加工、油炸、高糖及重鹹的食品,多進食新鮮蔬菜、適量的水果和堅果類,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幫助身體抗氧化,維持各細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營養補充品建議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為了在體內透過引發免疫反應,刺激免疫系統,進而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同時也會出現局部注射部位或全身的發炎反應。所以與其接種疫苗後服用退燒止痛藥,不如提早補充關鍵的營養素幫助降低不適感,建議接種前後可著重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的營養補充品:   維他命C - 維他命C在免疫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實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常見副作用,例如發燒、頭痛等是與身體發炎有關,透過及早補充維他命C能有助緩和發炎反應及減低不適的程度。而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他命C,若從蔬果中攝取又擔心於烹調過程中被破壞導致攝取不足和糖分超標,可以選擇維他命C的補充品,幫助提升身體抗氧化力及增強免疫力。   Omega-3脂肪酸 - 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必需脂肪酸,具全面抗發炎作用,它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儲備良好體質能及促進免疫調節,還能對抗疫苗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及不適,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攝取為600mg至1000 mg,但平時透過飲食所攝取到的Omega-3脂肪酸較低,只在少數食物中例如深海魚類,因人體也無法自主合成,所以較容易導致Omega-3攝取不足,若擔心重金屬污染及平時魚類的攝取較少,可以考慮透過以高濃度魚油補充品的方式較爲直接方便。   益生元 - 若想更進一步確保疫苗發揮最大作用,腸道健康也是關鍵。腸道中聚集了大約七成的免疫細胞,是免疫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正如人體的前線戰場。而益生元能針對免疫系統較弱人士,適量補充益生元並配合益生菌能幫助提升消化道機能、改善腸內微生態平衡及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提升人體的抵抗力。   接種疫苗後建議 接種後的數天有可能體力會較差,原因是人體在接種疫苗後,或誘發免疫系統產生保護力與免疫力,所以接種疫苗後的兩星期維持健康規律十分重要,讓身體儘快恢復狀態。首先,避免吸煙、飲酒及熬夜,攝取充足的水分(每天至少2000毫升)能促進身體循環作用,加速代謝速度,更能緩解接種所產生的免疫反應。飲食建議以高纖低脂低糖為主,如蛋糕、薯片及午餐肉等容易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和干擾代謝的油炸、精緻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可對身體恢復形成阻礙,少吃為佳。建議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將所謂的「白肉」與「蛋豆類」作為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脂肪含量較低,減少對身體的負擔,更有助體內提升免疫系統、製造白血球及抗體,例如魚肉、雞肉、雞蛋、豆腐等。      

2022.1.20
HH_健康資訊_13 如何治療雞眼? 最緊要做好足部護理!

如何治療雞眼? 最緊要做好足部護理!   女士常常因為穿著高跟鞋而生雞眼,當雞眼日漸嚴重時,就會令走路變得疼痛難忍。到底什麼是雞眼?會不會傳染?又應如何處理和預防呢?本文找來專家一一為你解答。   關節處腫塊可能是雞眼?   當人體皮膚經歷長期摩擦或壓迫,皮膚表皮就會增厚並形成厚繭,稱之為雞眼。雞眼通常單獨一粒存在,常見於關節突出處,如腳底足骨末端、腳趾縫、尾趾外側等,受壓時或會因刺激神經而引起痛楚。 雞眼一般可分為硬雞眼和軟雞眼:     硬雞眼 軟雞眼 常見位置 腳底受壓處、腳趾或尾趾外側 兩趾之間的縫隙 形狀/外觀 圓形或橢圓形 皮質較軟,顏色偏白     雞眼通常約幾毫米,當足繭的末端嵌入真皮內,就會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增厚角質,表皮外圍會呈現透明的淡黃色環。   為何會生雞眼?   大多數雞眼是因為鞋子過緊或過鬆,或走路姿勢不正確導致。尤其是穿著高跟鞋時,壓力重心容易偏重在腳趾上,增加形成雞眼的機會。   如何分辨自己生雞眼、疣,還是繭?   雞眼和繭都是因為皮膚反覆摩擦而形成,並沒有傳染性;而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帶有傳染性。     雞眼 繭 疣 成因 因皮膚反覆摩擦及壓迫,導致局部角質過度增生 病毒感染 外觀 範圍較細,中心呈白色或透明點狀 面積較大,沒有明顯核心 表面突起,有微小黑點,可因病毒擴散而長很多粒 會傳染嗎? 不會 會透過接觸傳染 常見位置 腳底、腳趾關節 各處都有機會感染   生雞眼,要做好足部護理!   當雞眼剛剛長出硬皮時,可先做以下足部日常護理: 每天雙腳浸溫水約15分鐘 用浮石輕力以順時針方向摩擦,使其變得平滑 最後再塗上潤膚膏   4個方法去除雞眼   如果雞眼引起不適或痛楚,可用以下四種方法去除雞眼: 藥水或膠布:治療雞眼的藥水或膠布一般含有少量水楊酸,可在雞眼不太嚴重時自行使用。由於水楊酸具強烈腐蝕效果,小心影響雞眼附近的柔軟皮膚,建議每次療程間隔數天。 冷凍治療:利用液化氮噴霧將淺表組織凍傷,令其壞死。治療時須循序漸進,以便控制組織壞死的深度,一般需要進行幾個療程。 激光治療:是目前用作治療雞眼最普遍的方法,此治療可準確地將雞眼的角質層清除,而不損傷周邊的肌膚,有助傷口癒合及減低復發機會。 外科手術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可考慮進行外科手術,直接將雞眼組織切除。   保護足部防雞眼   在日常生活中,須注意保護足部以預防雞眼形成: 穿合腳的鞋子:減少穿著鞋頭窄且不透氣的高跟鞋或皮鞋 穿著舒適的棉質襪子:加強保護足部、減少磨擦 使用鞋墊:減少磨擦 適度泡腳及加強保濕:軟化角質 保持正確步行姿勢:避免腳掌某些位置長期受壓   常見問題   生雞眼是否必須要接受治療?何時必須接受治療? 不是,如果症狀輕微,可透過日常足部護理,或使用雞眼貼、雞眼藥膏。如果走路時經常感到痛楚或嚴重不適,才需要考慮接受雞眼治療。   生雞眼需要很久才會完全康復? 如果症狀輕微,一般貼上雞眼貼後約一星期就能痊癒。注意治療過程中切勿自行挑雞眼。   用指甲鉗剪雞眼可以嗎? 雞眼深入真皮層,如果自行指甲鉗剪,有機會剪出血並傷及旁邊組織,甚至會出現細菌感染,令雞眼更嚴重,所以切勿用指甲鉗剪雞眼。  

2021.2.19
HH_健康資訊_12 喉嚨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喉嚨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由普通的傷風感冒,至較嚴重的流感及發炎等也會引發喉嚨痛。不少朋友在喉嚨痛初起時都會掉以輕心,但持續喉嚨痛,可能由炎症及惡性腫瘤引起,絕對不容忽視!   為何會喉嚨痛?    「喉嚨」是一個廣義的形容,實際的範圍包括上呼吸道的咽部及喉部,從鼻咽至食道及氣管開端。而喉嚨痛的原因眾多,有時甚至不是由病毒及細菌引起,而是受刺激引發痛症: 被異物卡住:異物(如魚骨頭)意外卡在咽喉中,產生不適感覺,亦會引發喉嚨痛 聲音創傷:大喊大叫、唱卡拉OK等過度使用聲帶的行為,容易造成聲帶發炎、燒聲,引發喉嚨痛 飲食刺激:酒精度數很高的酒、辛辣的食物等,也會容易刺激喉嚨,引起炎症及疼痛感 香煙、空氣污染問題:香煙會刺激氣管及支氣管,造成喉嚨痛。不只是吸煙,吸入二手煙也一樣;而空氣太髒、太乾也會造成喉嚨痛 胃食道逆流:當胃部的內容物逆流到喉嚨時,咽喉的黏膜會被胃酸及胃蛋白酶所侵蝕導致疼痛 誤食化學物品:不慎誤食化學物品(特別是強鹼物質)的話,會侵害咽喉部的黏膜組織,導致劇烈疼痛   然而,由刺激造成的喉嚨痛通常不會附有其他症狀。不過喉嚨痛很多時候也是因病原體感染引起,病原體透過淋巴液、血液的擴散或直接入侵咽喉上皮組織,令喉嚨受感染,而產生發炎、腫大,最嚴重可致含膿。   舒緩喉嚨痛的食物/ 飲品    初起喉嚨痛可藉以下食物及飲品舒緩痛楚: 冰或溫的飲料:如果吞嚥時覺得痛的話,可喝冰或溫的茶(也可加入蜂蜜)來緩解喉痛。口中含著冰塊,讓融化的冰水緩解吞嚥時產生喉嚨痛的症狀,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不過,少於1歲的嬰兒由於免疫力較低,不能食用含有蜂蜜的食物,避免感染蜂蜜中的肉毒桿菌。 喉糖:喉糖內含有薄荷醇(Menthol),薄荷醇帶來的冰涼感可緩解喉嚨痛的作用。孩童或青少年可嘗試吃硬糖(Hard Candy)來緩解。 鹽水漱口:將半茶匙的食鹽加入 240 毫升的溫水裡,喝小口之後仰天漱口。   當然,也要避免刺激喉嚨,如辛辣或酸的食物及飲料。若以上的方法未能解決初期喉嚨痛,亦可服食成藥,如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 Ibuprofen 、 Naproxen )。不過建議購買前,諮詢藥劑師,並遵循藥盒或藥劑師指示用藥。   有這些症狀,應馬上求醫!   如果喉嚨痛伴隨以下症狀,建議馬上就醫: 喉嚨被異物(如魚骨)卡住無法咳或吐出來而影響呼吸時 呼吸出現急促、困難的情況 吸氣時出現異常聲音:喘鳴(Stridor)。若咽喉或氣管狹窄,吸氣時就會出現此聲音,通常在較遠的距離就可聞及,亦有時候僅在深呼吸時可聽見。 孩童呼吸時,身軀、頸部及下巴向前傾,可能是因為患上會厭炎(Epiglottitis)而堵塞了呼吸道,產生呼吸困難的姿勢 說話時含糊不清,呈現出口中含食物時所發出的聲音(Muffled/ Potato voice ) 因無法吞嚥而不斷流口水 舌頭或頸部腫大 出現無法移動頸部或無法張開嘴巴的情況 或者,喉嚨長期未能緩解,而伴隨以下症狀時,建議到門診就醫,由醫生檢查及判斷是否已被病原體感染: 發高燒(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或高燒不退的情形 伴隨頭痛、腹痛或噁心嘔吐的症狀 頸部淋巴結腫大 併發耳朵疼痛 身上出現紅疹或舌頭呈草莓狀 眼睛紅紅的或有刺痛的感覺 發現喉嚨有膿瘍   治療方法   醫生首要要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再來就是進行止痛及其他症狀治療,若經醫生診斷喉嚨痛是由某種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就會選擇相對應的藥物來治療。 患者當然也要配合,疲憊的身體及疲弱的免疫系統會延長康復時間,因此在身體自我修復時,必須要有足夠的休息。充足的睡眠,並遠離生活中常見壓力,亦有助強化免疫系統病以緩解喉嚨痛。   持續喉嚨痛有機會是這些嚴重病症的症狀   咽喉炎:急性咽喉炎指的是被病毒、細菌感染而造成的發炎。喉嚨的黏膜會變紅變腫,且產生疼痛感,亦可能伴隨頭痛、發燒等症狀。急性咽喉炎如果不斷重複發生,會變成慢性咽喉炎,即使症狀減退,喉嚨會持續有不舒服、異物感,有時候更會咳嗽 腮腺炎:位於耳朵下方臉頰內的腮腺,又稱耳下腺,是人體三大唾液腺之一。腮腺會因為受到經飛沫傳染的病毒,以致發炎,而出現頭痛、發燒、臉頰腫脹疼痛、肌肉酸痛、倦怠、食慾不振、吞嚥疼痛等症狀。  甲狀腺發炎:此炎症會造成甲狀腺素過度釋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及降低甲狀腺機能,伴隨怕熱、心悸、緊張、喉嚨痛、倦怠、全身酸痛、聲音沙啞等症狀 扁桃腺發炎:位於後咽舌根兩側的扁桃腺如受細菌感染而發炎會變得紅腫。惡化時表面還會有膿,患者且會發高燒達39至40度,伴隨喉嚨激烈疼痛、全身倦怠感,若是擴散,可能會造成頸部淋巴腫大、疼痛 扁桃腺癌:生長在扁桃腺的惡性腫瘤,一般認為和抽煙、喝酒有關。扁桃腺癌的典型症狀是單側喉嚨不適、出現吞嚥異物感,有可能伴隨一點點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延伸到耳朵。扁桃腺癌必須經過醫生切片診斷

2021.2.19
iStock-1207919718-web 定期檢查以預防HPV病毒感染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引述研究顯示,有性生活的男女,一生感染HPV病毒的風險為75%。安全套可防止病毒傳播,但它不能覆蓋生殖器所有皮膚,因此不受保護的皮膚亦可被感染。HPV病毒可潛伏多年,沒有症狀亦不代表沒有感染HPV病毒,盡早接種HPV疫苗能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的感染。儘管如此,注射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HPV類型,你仍然需要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HPV病毒感染會引起什麼健康問題? 感染HPV病毒後,大多不會出現任何病徵,但部分感染者可發展成不同的疾病。經皮膚感染的HPV病毒會導致身體如手、腳等出現皮膚疣。經性傳播感染的HPV病毒會感染患者的生殖器和肛門,引致生殖器疣(俗稱椰菜花);而高危型HPV病毒可以致癌,持續感染者有機會演變成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等。   皮膚疣   現時有數種方法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正常,其中以傳統的柏氏抹片檢查為最常用。而人類乳頭瘤狀病毒基因分型檢測(HPV DNA Genotyping),能夠在子宮頸細胞發生病變前識別有否感染HPV特定基因型。   防止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 雖然可通過柏氏抹片檢查進行篩檢,但HPV感染發展成為子宮頸癌前可以潛伏多年並沒有病徵,而柏氏抹片檢查在潛伏期間可能沒法有效篩查病變細胞。HPV DNA早期篩查則可以在早期檢測出HPV感染,更有效地及早預防子宮頸癌。   HPV DNA 篩查可以發現甚麼? +如有發現HPV病毒 +建議與咨詢醫生作進一步檢查(例如陰道鏡檢查),找出是否有子宮頸病變細胞的出現。   -沒有發現HPV病毒 -意味著在陰道細胞中沒有發現HPV病毒,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有必要在接種疫苗前做HPV DNA檢查嗎? 檢查的目的是盡早發現子宮頸細胞是否有受HPV感染或變異,而接種疫苗目的是預防未受感染的基因型,故此,在接種疫苗前並非"必定"要接受檢查。但對有性經驗的人而言,初步檢查可及早確定細胞是否正常,或需盡早接受治療。

2020.10.12
iStock-1220274561 一文看清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檢測服務

新型冠狀病毒,第三波疫情爆發,確診數字已連續多天雙位數,並在不同地區以及群組出現,情況值得高度關注。有專家分析指本港或出現基因變異病毒,繁殖較快傳染力更強,令社區感染風險增加,所以大家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冠狀病毒的病徵可以很輕微甚或沒有,任何人士如有身體不適(即使症狀非常輕微),應盡快向醫生求診,以及早獲得適切診斷及跟進。   盈健醫療全線全科醫務中心將繼續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測試,並以以下兩種形式提供: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檢測服務   有輕微徵狀人士例如 : 鼻塞、頭痛、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   適合任何人士 或需申請外遊入境相關申請,或健康證明書人士 費用 HKD350 HKD950 費用包括: 包括醫生診症及檢測費用,但不包括藥物及其他診斷或治療 提交樣本 中午12點前    *請留意個別收集點收集時間 報告所需工作天 至少5個工作日 約1-2個工作天 流程 1. 客人到全線全科醫務中心付款,經醫生評估及領取樣本樽 / 亦可選擇進行遙距視頻2. 客人自行交回樣本到指定地點(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採集深喉唾液樣本病人需知http://videocwp.ha.org.hk/wmv/deep throat saliva v2.mp4)   常見問題 FAQs   Q1:$350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服務對象是甚麼?/怎樣才算是合資格人士? A: 只要有任何輕微徵狀及不適,例如 : 鼻塞、頭痛、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想要排除受感染的疑慮,也可以採用這種服務。若不是,就要考慮其他的服務,適合任何人士。 *請注意此項服務不適用於健康碼申請或其他相關旅遊申請   Q2: 是否每一間診所都可以做,毋須預約? A:服務不用預約,到達醫務中心即可進行,有關全科醫務中心網絡的地址及時間或查詢。可參考我們集團網址 https://www.humanhealth.com.hk/zh-hant/networks/search/   Q3: 請問指定收集地點係邊度? A: 不同地區或不同的服務都有不同的收集點,屆時同事會協助提供資料。   Q4: 查詢檢測流程/請問是否到診所當日便可即場進行測試? 還是要取樣本收集樽回家隔天再交回醫務中心? 另檢測結果要多少天才有? A:由醫生評估後,在醫務中心拿取樣本樽,在第二天早上留下唾液樣本後,需要交回指定的收集點。如需即日取樣本收集瓶及留取樣本,請注意須於留樣本前60分鐘不能飲食及漱口,領取樣本樽後回家按指示留樣本,並於當天早上交回樣本瓶到指定收集點。 $350 的檢測需要至少5個工作天的時間得知報告結果。若你想要較快的報告時間,需要考慮我們其他的服務。   Q5: $350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包括甚麼項目? A:$350已包括了醫生檢測及評估,若求診人士需要藥物或其他治療,檢測及診斷,需另外收費。建議你可向醫務中心查詢。 *請注意此項服務不適用於健康碼申請或其他相關旅遊申請   Q6: 如檢測結果為陽性,會有甚麼安排? A:倘若發現患者符合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的呈報準則,我們會立即通知衞生防護中心及依照程序作出處理。患者為健康著想,亦應第一時間入院得到治療,儘早回復健康。   Q7:為甚麼要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A:是項測試希望協助任何有輕微症狀人士儘快得知有沒有受到感染。   Q8 :小朋友可以進行這種測試嗎? A:可以的,只要小朋友懂得按指示吐出深喉唾液就可做檢測。若然真的無法得到唾液,要考慮使用大便作為測試。   Q9:幾時可以有配合健康碼測試? A: 有關健康碼申請流程尚待政府有關部門公佈,才能知道合資格人仕的範圍及申請資料,敬請留意。   Q10:此服務可以進行保險索償嗎? A:因不同保險公司有不同條款及保障,我們會發出收據,讓客戶自行向所屬公司查詢是否能作保險索償。  

2020.7.15
boat-harbor-hong-kong-china-1_980x650_edit 【健康碼-豁免強制檢疫】

健康碼-豁免強制檢疫   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繼澳門之後,香港也即將採用「健康碼」機制。香港食物及衞生局表示,「港版健康碼」準備工作已大致完成,推出後港人只需持有效的病毒檢測證明即可免檢疫往返粵港澳,但相關檢測需自費。   怎樣獲得合資格的檢測證明? 只要持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健康證明,便可免檢疫往返粵港澳3地,本港暫時共8間私家醫院及私家化驗所被列入粵港澳三地核酸檢測結果互認名單,政府將於日內作出公布。   有意獲取健康碼的人士可經由醫生轉介接受病毒檢測,若檢測結果呈陰性,認可機構會將結果及相關人士的個人資料上載至健康碼系統,申請人可用化驗所紀錄在網上申請健康碼。取得個人健康碼後,可在7日有效期內免檢疫往返粵港澳。   盈健醫療全線提供由政府認可化驗所-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HKMPDC)的新冠肺炎檢測服務,有關詳情及細節將於日內公佈。   健康碼知多D? 港版健康碼又稱「港康碼」,是病毒檢測證明代替檢疫措施的健康碼系統,可配合粵港澳三地政府文件互認,港人屆時往返三地就不用再接受來回合共長達28天的強制檢疫。「港康碼」只適用於香港,市民要申請到內地或澳門時豁免強制檢疫措施必須要再申請「粵康碼」及「澳康碼」。據指,在香港的申請人於認可機構完成核酸檢測後,機構便會將檢測結果等資料上載到衞生署網站。通過檢測者可在署方網站取得屬於自己的「港康碼」,再藉此申領其他地區的「健康碼」,其間須再填寫一份電子表格,包括姓名、證件號碼、目的地等資料,填妥及驗證完畢後,該電子表格便會轉換成「粵康碼」或「澳康碼」。   港康碼是否存在私隱問題? 「港康碼」只記錄核酸測試結果,三地系統資訊並不「互通」。廣東省以微信開發的「粵康碼」具多種功能,而且在進出不同地點時都常要使用,每掃一次碼便更新活動記錄,包括會收集體溫等個人健康數據以及追蹤持有人的出行記錄。相反,香港版本的健康碼只需在進出關口時出示。   關於澳門版健康碼 澳門衞生局介紹指「澳門健康碼」又稱澳康碼共分為三個顏色綠、黃、紅,會依申請人填寫的健康史、接觸史及旅遊史作出評分,如為紅色的居民將會轉送到醫療機構評估,甚至住院,而非澳門居民持紅碼或禁入境;黃碼是請自我健康管理。紅色的人士會完成醫學觀察隔離14天或治療後,系統會自動解除其紅色健康碼。 入境的澳門居民或外僱所持的澳門健康碼須為綠碼,且顯示有效核酸結果,於健康碼生成或更新6小時內經關閘口岸入境,可免除人工衞生檢疫檢查,能直接使用自助通道入境。  

2020.6.10
Father_Day_780x440 website 【關心爸爸健康,給父親做的6大身體檢查】

爸爸每日為家庭奔波,希望提供最好既生活給我們,令我們健康長大。到我們自立後,就希望爸爸身體健康,無憂無愁享受生活。今個父親節,不妨帶爸爸做一個全面的身體檢查,讓關心化為行動! 不知道如何為爸爸選擇合適檢查? 不妨參考以下小貼士:     血脂檢查 由於三高屬於慢性疾病,一般不易察覺,所以進行血脂檢查是有效偵測  三高的方法。     前列腺檢查 不少男士由中年開始會出現前列腺健康問題,例如小便時覺得疼痛。但面對男人最痛,大部分男士都覺得難以開口,所以一直默默忍受。定期進行前列腺檢查,能有效偵測到前列腺健康問題,及早治療。     帶狀皰疹(生蛇)疫苗 有效預防: 生蛇風險、降低生蛇有可能引致的後遺神經痛 *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及早接種一針生蛇疫苗,減低生蛇風險。     心臟檢查 年紀愈大,罹患心律不正、心肌梗塞、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愈大。透過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波,可以檢測心臟的健康情況。     睡眠窒息症檢測 有效偵測:睡眠窒息症並及早治療,避免腦部長期缺氧、影響心肺功能、增加患上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甚至引致睡夢中猝死。     大腸鏡檢查 有效偵測: 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病變 *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 的人士,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進行大腸癌檢查。     以上資料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家庭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6.10
780x440 【守護母親健康 與母親做的6大身體檢查!】

很多人都想在最近的母親節為媽媽盡點孝心❤️,除了買禮物,請媽媽吃大餐或送鮮花外,更可以考慮多點關心她的身體狀況。正所謂健康無價,能主動守護至親的健康,才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除了常見的三高問題(血糖、血脂丶膽固醇)外,齊來了解還有那些健康檢查,好讓大家趁著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將關愛化為實際行動吧!       乳房X-光造影 + 乳房超聲波 乳癌是香港女性癌症中的頭號殺手,新症更加有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一般經自我檢測發現問題而去求診的患者,病情或已屆二期,腫瘤已形成。女士到了40歲後除了每年要進行臨床乳房檢查及基本超聲波掃描外,則須每2年做乳房X光造影檢查。乳房超聲波主要用作分辨水囊和腫瘤,而乳房X光造影可有效發現未形成腫瘤的微鈣化點,兩個項目互補不足,可令檢查更具準確性。     DEXA骨質密度測試 + 仿保骨素針 女性普遍在35歲以後,骨質開始流失。特別在更年期停經後卵巢衰退,體內雌激素急速減少,骨質會加速流失。骨質疏鬆症並沒有任何病徵,若或到痛楚,一般都要由於骨折所引致。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及前臂骨。患者或因輕微碰撞,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脊椎骨即使沒有任何碰撞也會漸漸塌陷,令背部變得彎曲,形成駝背及變得矮小,部分患者亦會出現背痛的情況。坊間有一些骨質密度的檢查儀器是用超音波檢測腳跟骨,但這種檢查僅可作為篩檢,不能作為診斷之用,建議骨質密度檢查應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 (DEXA)為依據。 除了補鈣,維他命D以及多晒太陽及作適量運動外,近年在骨質疏鬆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種名叫保骨素(OPG)的蛋白質,是負責阻止骨質流失的重要物質。「仿保骨素針」模仿人體天然保骨素功能,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阻止骨質流失,幫助對抗骨質疏鬆。       子宮頸細胞檢驗 + HPV疫苗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子宮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直至陰道異常出血、白帶增多,已到患癌後期。不過,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即使對有性經驗的女性接種HPV疫苗亦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此外女性更應定期進行子宮頸細胞檢驗,趁早發現細胞病變,並作出治療。 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是香港近年上升的「癌症殺手」,致命癌症排第2位。雖然男士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但患癌女性亦為數不少。大腸癌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一般由一粒小瘜肉開始,慢慢演變成癌症,歷時可達10年或以上。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根據美國衛生部建議市民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切除,避免其惡化成癌症。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生蛇疫苗 「生蛇」,即帶狀皰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果您曾感染水痘,病毒會潛藏在人體神經裡處於休眠狀態。當免疫系統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潛伏的病毒較容易再度活躍,並沿著脊椎神經,去到其所連接的皮膚表面形成皮疹,而背部及腰部的一側更是最常見的發病位置。「 生蛇 」所引致的疼痛或劇痛可持續 4 星期,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令患者寢食不安。患病的後果可以非常嚴重,如果病毒上眼或入耳,有機會引致失明或耳聾。 50歲以上人士及曾經出過水痘者,「生蛇」風險一般較高,所以為了家中的父母免受生蛇之痛,請盡早接種相關疫苗。     玻尿酸注射緩解關節疼痛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體在站立活動時,最主要的承重關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表面的軟骨因為日積月累的使用而開始有退化跡象,膝關節亦因此成為人體中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典型症狀包括(上下樓梯吃力、蹲跪動作困難、天氣變化時膝關節痠痛、晨間起床或久坐後關節僵硬)。研究發現,注射透明質酸可助改善病情,能令關節軟骨組織得以保存及減慢退化速度。 玻尿酸注射流程非常簡單,醫生定位及消毒後,由關節縫隙進針,將玻尿酸注射關節腔中,注射過程約15秒,注射後即可立即起身行走。 玻尿酸治療也有其限制,首先必需定期注射,一次注射大約可維持3~6個月,此外以上的治療只適用於輕度、中度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若關節炎退化嚴重,會建議利用手術治療置換關節。 以上資料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家庭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5.7
HH_健康資訊_15 【腸事知多少-什麼是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係常見癌症之一,而且趨勢上近年更年輕化。過往四十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絕無僅有,但現時有案例男性廿多歲已確診末期腸癌,這都與西化飲食習慣有關。   大腸癌的開始,通常始於一粒細小的瘜肉;瘜肉於大腸內壁異常增生,最終會病變而形成大腸癌。其實大腸癌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功抗癌機會就愈高,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1),一般第一期癌症只入侵肌肉層,所以存活率較高,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以高於90%。但到第四期,由於已擴散/轉移至腸外和其他內臟,所以存活率很低,5年存活率只有8%。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先兆及病徵,大便隱血測試是現行一個較為方便的非入侵性檢測。其化驗原理是檢查採集的大便樣本上有沒有隱藏的血液。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測試者只需在家中按照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做化驗並交回診所即可。我們建議25歲以上人士可以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隱血陽性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例如消化道潰瘍、瘜肉、腫瘤、痔瘡等等其他疾病都有機會引致陽性結果,屆時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   不過,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或其他大腸癌病徵,應按醫生指示作定期大腸鏡檢查。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詳細內容可參閱: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index.html   港大突破性發現導致大腸癌轉移的癌幹細胞  https://www.med.hku.hk/f/news/502/810/75.pdf

2020.4.28
CH 【新冠肺炎檢驗結果FAQ】

話你知- 為什麼檢測結果需要檢驗幾次才確診?   目前新冠肺炎的檢測方式,大致可分為二種,病毒基因測試及血液抗體測試,前者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黃金標準診斷,後者一般用作輔助診斷性質。儘管如此,每種檢測都有其優點與侷限,一般而言,也會因為病毒/病毒抗體數量不足和其他原因需要檢驗幾次才確診,詳情如下:   病毒基因測試1. 輕症患者可能在發病後十至十四天就會慢慢恢復,病毒數量就會相對地較少2. 採集的樣本因不同收集樣本的位置影響病毒數量,如數量不足會導致檢測的結果未必反映真實的情況   血液抗體測試1. 抗體反應出現較慢(約發病後首7天),故身體未必有足夠抗體可檢測得到2. 檢驗試劑質素參差引致靈敏度低3. 檢驗試劑可能在運送過程中儲存不當導致失效 所以為避免漏診,檢測結果需要檢驗幾次,再配合臨床症狀????‍????和肺部影像學,能大大增加準確度。     話你知- 什麼是假陰性和假陽性?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檢驗結果除了陽性(Positive)和陰性(Negative)外,還有其他可能性包括假陽性(False Positive)和假陰性(False Negative),代表虛假狀態的檢驗結果。 顧名思義,「假陽性」是假的陽性,指病人沒有感染病毒,但檢驗結果呈陽性;而「假陰性」是假的陰性,是指病人已經感染病毒,但檢驗結果呈陰性。     陽性(Positive) 陰性(Negative) 有病 真陽性 True Positive 假陰性 False Negative 沒有病 假陽性 False Positive 真陰性 True Negative   呈現虛假狀態的檢驗結果????有機會因為以下原因:▪️ 患病早期的病毒量偏低,引致檢驗結果呈陰性▪️ 收集樣本的位置亦有機會因病毒量不同,出現假陰性結果▪️ 不同化驗所的檢測原料不一樣▪️ 不規範的取樣過程▪️ 病毒受環境影響被降解▪️ 檢驗過程中樣本受到污染出現陽性結果 敏感度高的測試能準確地找出較多患病的人。相反,如測試的敏感度低,便會出現較多假陰性,有關人士可能誤以為安全而延誤診斷和醫治的機會。此外,重覆檢驗再配合醫生臨床結果和肺部影像學能提高結果的準確度,排除確診與否。

2020.4.9
HH_健康資訊_16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檢驗方法】

新冠肺炎已經形成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不少確診個案源頭未明,有不少專家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初期,體內已有大量病毒,潛伏期長,但病人未必有明顯病徵,這更容易造成廣泛傳播。如今既沒有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且疫苗還在研發階段。及早發現隱形病人和予以隔離是現時最有效的方法阻止病毒繼續擴散,而選取可靠的檢測方法更變得尤其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測試適用於那些人士?A. 尚無症狀但害怕/疑似感染人士B. 較容易感染高風險人士 (長者及長期病患者)C. 已出現病徵人士,例如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 D. 現正接受家居隔離之人士   目前新冠肺炎的檢測方式,大致可分為二種,市民在選擇上可自行衡量採用那種方法。   I) 檢測病毒基因-(RT-PCR)技術   樣本:深喉痰液或咽喉擦拭液 原理:測試以「即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1為基礎,旨在檢測病人的病毒核糖核酸(RNA)。這種測試方法的優點有高靈敏度,即使樣本只含有極微量的病毒RNA,也可以在被檢測出來,是臨床確診的標準。 時間:6小時左右 技術:需於化驗室由技術人員操作 準確度:非常高(但受採檢技術影響而降低)   價錢:相對較高 應用範圍:由於有高精準度和靈敏度,是臨床確診的標準。盈健醫療全線醫務中心,政府衞生署以及本港私家醫院亦提供此類測試方法。   II)檢測病毒抗體 - 血液快速測試   樣本: 血液 原理:檢測血液中的病毒抗體,只需要用1滴血,檢測血液內的IgM及IgG抗體,若呈陽性反應,一般試紙上會出現2條橫間。 時間:15分鐘左右 技術:可於採檢現場直接操作 準確度:高但不適用於疾病最早期的診斷 ***由於人體抗體反應出現較慢(約發病後首7天),會出現假陰性,致出現誤診,令病者誤以為自己沒有病。 價錢:低 應用範圍:因價錢普及測試快速,較常用於大規模的篩查。血液快速測試目前可在市面部份診所內提供,亦有網上家用版本聲稱能提供有高準確度測試,但因網上沒有任何監管,產品衞生及準確度成疑。市民使用這類家用測試套裝前,宜先諮詢醫生意見,有關測試亦建議只作為輔助參考之用。   Source: Weifang Kong and Prachi P. Agarwal   此外,部份患者肺部X光會出現璃樣混濁變化1(ground glass opacity),肺部X光及低劑量電腦掃描技術可有效提升確診準確率和效率更清楚排除相關風險。     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suspected human cases by RT-PCR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peiris-protocol-16-1-20.pdf?sfvrsn=af1aac73_4   Radiological findings from 81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Heshui Shi, Xiaoyu Han, Nanchuan Jiang, Yukun Cao, Osamah Alwalid, Jin Gu, Yanqing Fan, Chuansheng Zheng.   此網頁內的資料只包括一般資訊僅供訪問本網站的人士個人參考之用,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有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查詢。對於內容有任何遺漏或錯誤,恕不承擔任何責任與後果。

2020.3.27
FB_Post_Cover_website 【回家前後抗疫5大TIPS】

新冠肺炎疫情下,現時大家雖然在室外的防疫意識已有所提升,但其實回家前後的衞生措施亦不容忽視,否則會有機會暗藏細菌病毒,增加患病及傳染家人風險。盈健與你齊心抗疫!以下列舉5大家居抗疫小貼士,大家緊記要做好防疫措施,時刻保持清潔衛生,避免受病毒感染!   【TIPS 1:用漂白水清潔鞋底】鞋子入屋前應先進行清潔,以免將病毒細菌帶回家,首先預備一支1:99稀釋漂白水噴劑,噴於鞋的底面,待風乾後才將鞋子放入屋內。或在門前預備地氈,回家前將1:99稀釋漂白水噴於鞋的底面,把鞋印在地氈上,再進入屋內。 【TIPS 2:除下及妥善處理口罩】街外滿佈細菌,入屋後應盡早除下口罩,建議可預先於近門口位置預備小膠袋/一般卷裝保鮮袋,以酒精搓手後,除下口罩(只接觸口罩的橡根),避免觸摸口罩內外部分,將口罩放入膠袋或保鮮袋封好再棄掉。   【TIPS3: 更換衣服及沐浴】返工放工經過很多地方和接觸不同的人,隨身的衣物藏著無數細菌,所以回家後應即時更換衣服及沐浴,換上乾淨的家居服,以防病菌逗留於家中。沖涼最好先洗頭髮、再洗身體和面部。 【TIPS4: 妥善處理外出時穿過的衣物】盡量每日更換衣物,大褸/厚外套等衣物無法每日清潔更換,切勿掛回衣櫃,盡量將外穿衣服掛離日常衣物,避免污染其他衣服。如果家中有高溫蒸汽熨斗,也可以用於清潔外套,由於蒸氣熨斗噴出的蒸氣達攝氏100度,理論上具消毒殺菌效果。   【TIPS5:清潔手提電話】手提電話是極度極度極度需要清潔的物品之一,由於大家經常接觸到它,細菌很容易透過手機表面傳播。建議大家可用酒精濕紙巾或稀釋漂白水抹手機表面及手機殼。  

2020.3.13
HH_健康資訊_17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病原體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是指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群組個案。根據內地衞生部門的調查,病原體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病徵 根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個案的病徵包括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現時資料顯示潛伏期介乎1至12.5天(估算的中位數為5至6日),但可長達14天。   治理方法 主要為支援性治療。   預防方法 現時沒有預防這傳染病的疫苗。   健康建議 要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市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正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及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外遊預防措施 市民外遊時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切勿前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社區傳播的湖北省; 避免在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社區傳播的國家/地區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避免到訪醫院。如有必要到訪醫院,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重個人和手部衞生;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 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 切勿進食野味及切勿光顧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注意食物安全和衞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外科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遊領隊,並盡快求診;及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其他病徵,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到訪的地方及有否接觸動物;並佩戴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 Sourc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2020.2.11
HH_健康資訊_19 關節痛不再是「老人病」!

普羅大眾對關節痛的印象是︰那是「老人病」,年輕就不用擔心。這其實只是某部分正確!   不只是老年人才會有關節痛嗎 ? 長者多患「退化性關節炎」,中年人可患「類風濕症關節炎」。 60歲以上的人士有60%以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由年紀增長而引致的關節退化造成。 中年人士則較多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這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因免疫細胞過度活躍,不斷重複攻擊自身,導致關節、肌肉等發炎。 年輕且常做運動的人士因不適當的運動姿勢和習慣,導致出現「關節痛」的個案亦屢見不鮮;而辦公室的年輕一族,長期久坐又習慣蹺腳,亦經常造成腰背、膝頭痛楚。   患有關節痛是否不可以做運動 ? 不是,運動對健康絕對有益,只是關節痛人士做運動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如關節有問題,應諮詢醫生可進行的運動類型,如運動姿態錯誤,有機會加劇症狀。 運動前必須熱身,舒展全身,避免運動後關節疼痛。 避免不適當的運動姿勢,例如跑步時若身體過於向前傾,重心就會向前傾,讓膝蓋和脊椎承受較大壓力。 切勿忽然劇烈運動,如一下子進行高強度運動,會導致關節的負重增加,使關節四周的肌肉勞損及疼痛。   關節痛可以根治嗎 ? 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有助紓緩關節痛,但除非長期配合適當運動,否則根治可能性較微,一般集中紓緩治療,例如: 醫生會建議針對不同部位做適量的輕度運動,如游泳、散步、踩單車、太極等。 減輕體重,因過重令身體重心向前,增加關節壓力。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補充劑,如葡萄糖胺,可強化軟骨;另外,其中的生物活性膠原蛋白可幫助消炎,紓緩關節痛。

2019.11.5
HH_健康資訊_20 小心 ! 看不見的「內臟脂肪」

一般人看見自己的「肥肉」就會心生燒脂減肥大計,但原來肉眼看不見的肥肉──「內臟脂肪」才最為可怕,卻偏偏最容易被人忽略。   「內臟脂肪」與「一般脂肪」有甚麼不同 ? 大眾一般認為脂肪是「肥肉」,可見於身體各部分,例如手臂、肚腩、大腿等。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是指儲存在腹部內器官,如肝臟、腸道周圍的脂肪,它被稱為「活躍脂肪」,會釋出多種的細胞激素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包括胰島素抗性,從而引發不同的心血管毛病及代謝性疾病。   如何得知自己內臟脂肪是否過高 ? 留意自己有沒有中央肥胖,中央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內臟脂肪,如想準確量度內臟脂肪,須進行磁力共振(MRI scan)或電腦掃描(CT scan),但因價格、時間及輻射等因素,這些通常只在醫學研究上使用。 男士腰臀比 > 0.9    >> 即屬中央肥胖 女士腰臀比 > 0.85  >> 即屬中央肥胖   是不是只有「肥人」才有內臟脂肪的問題 ? 不是,看起來瘦但有較多內臟脂肪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在亞洲人中的比例較高。因為他們外形瘦削,進食時比較沒有節制,又缺乏鍛煉肌肉的運動,令肌肉量少而且比例低,產生沒有脂肪的錯覺,再加上內臟脂肪是於腹部內器官附近,令人忽略並造成潛在危險。   醫生小貼士 ? 長期不理會高內臟脂肪,可引發多種疾病,例如: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或膽固醇、認知障礙、中風、乳癌、大腸癌等。 保持運動的習慣,建議一星期做2至3次持續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單車和游水。 注意飲食,食物應少油少糖,烹調以蒸、烚為主,避免煎、炒、炸的方式。

2019.11.5
HH_健康資訊_21 注意!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不少人提起「膽固醇」都怕怕,皆因心臟病、中風、血管栓塞……這些可怕疾病都與膽固醇有關。然而是否盲目避開膽固醇就可以?瘦人又一定「免疫」嗎?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嗎? 不是! 膽固醇是人體維持細胞完整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脂肪的一種,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其中的成分更是用來消化脂肪。膽固醇有分好與壞,「好膽固醇」水平偏低  (低於1 mmol/L)的人和「壞膽固醇」水平偏高(高於3.4 mmol/L)的人一樣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因此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而應該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   飲食小貼士: 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新鮮水果和高纖維食品 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奧米加3,如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或魚油 避免積聚「壞膽固醇」︰肥肉脂肪、動物內臟、雞皮、豬腳、鴨掌、蛋黃、蟹膏、大閘蟹、蝦、蠔、墨魚等   「瘦人」不用擔心膽固醇問題? 肥人瘦人都要注意! 不少身形纖瘦的人士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首先,要認清膽固醇有70%是身體自製,30%由外來因素形成,如食物;而身形纖瘦的人士可能受到基因影響,令肝臟不能自控地製造過多膽固醇,消除膽固醇的能力亦較低,從而導致膽固醇過高,如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身形纖瘦的人士亦必須加以警剔。   除了吃藥,還可以怎樣改善膽固醇水平? 由每日生活做起!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每每碰上高膽固醇的人士,作為醫生一定不厭其煩提醒病人控制體重、日常注意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勤做運動等,沒有甚麼藥物的功效能比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得更見效。曾有病人用心、積極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在3個月至半年間就看到膽固醇指數有所改善。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2 避開有害成分 護膚更安心

消委會檢出護膚品含有害成分的新聞已屢見不鮮,護膚品一天最少用兩次,一年起碼用上730次,如果產品含有不安全的成分,對皮膚帶來的負擔可想而知。教你學懂分析成分,自己護膚品自己要識揀!   成分表那麼複雜,最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成分? 選擇護膚品的時候,先要留意有沒有容易致敏的成分,例如:「頭號」防腐劑MIT(Methylisothiazolinone,甲基異噻唑啉酮),其次是CMIT(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甲基氯異噻唑啉酮)。這兩種都是常見的高致敏防腐劑,較有機會引起過敏性反應。即使本身不是易敏膚質,長期使用亦有機會令皮膚變成敏感肌。   長期用含致敏防腐劑的護膚品,最嚴重的情況是怎樣? 患有慢性皮膚炎、濕疹、玫瑰痤瘡、有接觸性敏感的人士(如天氣轉變或接觸刺激物引起敏感)都應避免使用含MIT或CMIT等防腐劑的護膚品,如致敏情況惡劣起來,皮膚會出現水泡,容易造成傷口,不慎處理會引發紅腫,甚至細菌感染,「手尾」相當長。   如果護膚品中含有害成分,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嗎? 現時已有醫學證據證實上述提及會致敏的防腐劑MIT及CMIT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想更有效防避其他有害成分,大家應學習閱讀成分表,避免使用含易致敏成分或成分不明的產品。   醫生專業Tips ! 1. 學懂看成分排列法則︰護膚品的成分表是根據成分的分量來排列,如見防腐劑的排序較前,應多加留意。   2. 了解自己膚質︰視乎油性、乾性或混合性膚質來選擇適合的護膚品,如從未使用該產品,應先於頸、耳背、手臂位置試用,確保沒有過敏才使用。   3. 留意多功能的護膚品︰現今護膚品有不同的功效,保濕、美白、抗衰老等,越多功效,成分會越複雜,不少女士一天用上多款護膚品,有機會令成分重疊,更要留意產品成分。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3 用 ABCDE 自測皮膚癌預兆

步入春夏,在跟陽光玩遊戲的同時,也別忘記要好好保護皮膚。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香港的皮膚癌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尤其皮膚癌初起時不痛不癢,更易令人忽略。   身體突然出現痣,一定是皮膚癌的預兆? 皮膚癌初起的症狀可從痣的變化及皮膚的表面來判斷,不論多年的痣或突然出現的痣,如有變大、損傷和改變顏色的狀況,都有可能出現病變並發展成皮膚癌,這時應多加注意並諮詢醫生。另外,皮膚表面如有一片紅紅的持久不退,或出現珍珠狀的粒粒、腫瘤,特別是容易被太陽曬到的地方,如面、耳朵和手背,亦應密切留意。   醫生小貼士: 依循ABCDE準則自行檢查 A (Asymmetry): 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性,從上下左右觀察 B (Border): 邊緣是否呈不規則或模糊不清,大部分正常的痣邊緣呈圓滾狀 C (Color): 顏色是否一致,有沒有不均勻或深淺不一 D (Diameter): 大小是否超過6mm或有變大的趨勢 E (Evolution): 表面出現變化,如面積變大、感到疼痛、痕癢及損傷   皮膚較白的人患皮膚癌的風險較高? 皮膚癌出現的其中一個因素是DNA受紫外光破壞而產生病變,皮膚白的人士因黑色素較少,容易吸收紫外光,患皮膚癌的風險亦較高,另外有家族病史的人士亦須注意。   陰天時不用擔心紫外光? 紫外光分UVA和UVB。兩種紫外光都會穿過雲層,破壞皮膚組織而引致皮膚癌。其中UVA的波長穿透力強,即使天氣讓人以為並不是很曬,其實人體都在吸收紫外光,所以不可因陰天而掉以輕心。   醫生小貼士: 一定要防曬 防曬是重要的預防工作,進行戶外活動時亦應穿上長袖衣服保護皮膚;長期戶外工作的人士須時刻注意皮膚的變化,如有任何不適和疑惑應盡快諮詢醫生。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4 無記性?認知障礙?

是「無記性」還是患上「認知障礙」?年紀大的人士才有「認知障礙」?「認知障礙」有沒有方法預防?   如何分辨「無記性」和「認知障礙」? 「無記性」可能是因為情緒壓抑、緊張,或是腦部曾受創傷而導致「擺烏龍」,做事丟三落四。反之,「認知障礙」則是廣泛地影響生活,例如未能清楚表達說話內容、大小便失去控制、平日可完成的事情未能完成、忘記家人、住址和日常生活習慣等。   「認知障礙」小檢測 如於下列選項中選擇多於兩項「經常」,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的先兆。   經常 間中 從不 1. 無法想起或弄錯家人及朋友的姓名       2. 想說的話總是說不出來或表達不清       3. 忘記約會或覆診日期       4.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5. 突然不懂處理熟悉的事情,如調亂煮食步驟       6. 不懂處理突發事件,如水喉漏水       7. 忘記關掉煮食爐、電器及水喉       8. 混淆時間,忘記正確的年份和月份       *以上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慮,應及早向醫生求助,並作進一步評估。   年紀大的人士才有「認知障礙」? A︰年紀大的人士患有「認知障礙」的風險較高,但年輕的人士都應注意,如腦中風、腦部受創傷或腦血管閉塞等,都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導致失去某些關鍵活動功能,如語言、記憶能力等。另外,如家族中曾經有人患有「認知障礙」,遺傳都是其中重要元兇之一,因基因異常,令腦中部產生毒素,導致患上「認知障礙」的個案都時有發生。   減輕「認知障礙」影響的方法 1. 小心預防腦血管疾病︰預防「三高」,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因腦血管堵塞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日後可能引致「認知障礙」。   2. 戒煙戒酒︰煙酒會令腦部受損,增加患病的機會。   3. 多活動腦部︰學習新事物保持腦部活躍,或者下棋、打麻雀、看書等來活動大腦,有助保持腦部健康。   4. 及早了解︰家族曾有65歲以下已患有「認知障礙」的病史,可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基因檢測,及早發現可了解更多,可盡早配合飲食、運動等來治療。

2019.8.2
HH_健康資訊_25 你是否有日間渴睡及嚴重鼻鼾的問題?

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其中一種,平均每二十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患上。患者會在睡眠中間歇地停止呼吸數秒至超過一分鐘左右,醒後會回復正常呼吸(每晚發生十數次至幾百次不等),患者自身不易察覺。根據研究顯示,香港的睡眠窒息症病患者中,男性佔四成,女性佔兩成。   睡眠窒息症可分為阻塞性、中樞性及混合性三大類,而其中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常見的一種,90%的睡眠窒息症患者都屬這類別。喉嚨附近的軟組織阻塞氣道,令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大多是30-60歲中年男士,主要是由於肥胖令脂肪積聚於上呼吸道,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形成阻塞。不過纖瘦的人士也會因為先天因素患上此症,例如下巴短小、吊鐘過長、氣管較窄或舌頭肥大等。   成因 咽喉中的扁桃腺,或增殖體脹大。肥胖,過多的軟組織增生。下巴太小或縮頜。巨舌或聲門蹼。鼻息肉或鼻中隔偏差。 不論任何年齡、性別,甚至小孩子,均有機會患上睡眠窒息症。以下情況會增加您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風險:   過重 粗頸圍 高血壓 呼吸道狹窄 男性 年老 家族曾經有人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服用酒精飲料、安眠藥及鎮靜劑 吸煙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可引致的身體問題:頭痛、容易疲倦、集中力下降、失眠、抑鬱症、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等。   診斷方法 i) 可透過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計算在進行特定活動時的打瞌睡情況,評估患者嗜睡的程度:自我檢查-睡眠小測試– 愛潑沃斯嗜睡評分 ii) 睡眠測試患者可到醫院進行詳細的睡眠測試,醫護人員會利用儀器記錄及分析患者的睡眠,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處方相應的治療方法。 iii) 倍靈指環 Belun Ring 在家篩查及監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倍靈指環 Belun Ring   全球首隻具醫療級別的睡眠監測指環 在家篩查及監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醫療級可靠性 舒適睡眠 簡單易用   香港研發及設計 全球超過15項專利 ISO13485醫療品質系統認證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許可 榮獲五項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及德國紅點設計獎   如有查詢及預約,請致電2117-0838,與我們聯絡。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

2019.4.2
HH_健康資訊_26 睡眠窒息症 | 日間渴睡 | 嚴重鼻鼾

睡眠窒息症你是否常會在看電視、看書、開會、甚至駕車時打瞌睡?你的家人又有否投訴你嘈吵的鼻鼾聲影響他們睡眠呢?如果你經常有日間渴睡及嚴重鼻鼾的問題,便要注意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   鼻鼾的產生是由於上呼吸道的軟組織於睡眠時放鬆,使呼吸道收窄,呼吸時便容易產生震動,形成鼻鼾聲。如果阻塞的情況越嚴重,鼻鼾聲便會越大;而當呼吸道被完全阻塞時,便會形成窒息,我們會稱為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患者會有嚴重鼻鼾,不過不是打鼻鼾就等於患上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的成因 睡眠窒息症在香港漸趨普遍,目前分別有4%男性及2%女性罹患此症。患者睡覺時間歇地停止呼吸,每次停止的時間達10秒或以上,輕微的每小時可出現數次窒息,嚴重的甚至每小時出現二三十次,一晚便可能出現超過一百次窒息。   睡眠窒息症可分為阻塞性、中樞性及混合性三大類,大部份症患者都屬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一類。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大多是30-60歲中年男士,主要是由於肥胖令脂肪積聚於上呼吸道,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形成阻塞。不過纖瘦的人士也會因為先天因素患上此症,例如下巴短小、吊鐘過長、氣管較窄或舌頭肥大等。   至於中樞性睡眠窒息症則較少見,其成因是腦部中樞系統未能有效地傳送呼吸訊號,可由中風、心臟病或某些藥物等引致。另外,混合性睡眠窒息症的患者則同時患有阻塞性及中樞性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潛伏的危機 睡眠窒息症患者的鼻鼾聲會影響家人睡眠。此外,患者睡覺時經常下意識地驚醒而難以進入熟睡狀態,影響日間精神,不少患者都容易在工作時打瞌睡,甚至會在操作機器或駕車時發生意外,引致傷亡。患者又會因睡眠窒息症以致長期缺氧,影響心肺功能,增加患上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甚至引致睡夢中猝死。   睡眠小測試– 愛潑沃斯嗜睡評分   睡眠窒息症的病徵          ‧    嚴重鼻鼾,鼻鼾聲會間中停止,然後又突然大聲響起 ‧    睡覺時呼吸間歇性停止,每小時可達數次至數十次,每次持續約十秒至數十秒不等 ‧    睡覺時用口呼吸 ‧    睡夢中驚醒(半醒或全醒)、覺醒後感到呼吸困難及心跳加速 ‧    早上頭痛 ‧    日間疲倦、容易打瞌睡、難以集中精神、反應遲鈍 ‧    記憶力衰退 ‧    脾氣暴躁 ‧    性機能減退 診斷方法 - 睡眠測試 患者可到醫院進行詳細的睡眠測試,醫護人員會利用儀器記錄及分析患者的睡眠,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處方相應的治療方法。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治療          ‧    連續正氣壓睡眠機:是現時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適合病情輕微至嚴重的患者,必須經醫生處方使用。睡眠機輸出醫生處方的預設壓力,透過鼻罩輸送到患者的呼吸道,吹開阻塞呼吸道的軟組織,使呼吸暢通。不過睡眠機並不能根治睡眠窒息症,患者需要長期使用以減輕窒息的情況。 ‧    牙膠:適合較輕微的病情。患者睡覺時配戴特製的牙膠,套在上及下齒列,將下顎拉前,減少呼吸管道受阻。用者必須有健康的牙齒及頜骨。 ‧    手術:例如顎骨矯形手術、射頻手術等,適合對連續正氣壓睡眠機治療有抗拒的患者。手術的成功率平均只有50%,部份患者的上呼吸道會出現多處阻塞,難以用手術去除所有阻塞的組織。 ‧    減肥:有助減輕窒息的情況。 ‧    側睡:只能改善輕微的病情。 ‧    戒煙酒及安眠藥:有助減輕窒息情況。煙草中的物質會令口腔黏膜腫脹;而酒精及安眠藥會令肌肉鬆弛,增加阻塞的機會。  

2018.12.31
HH_健康資訊_27 外遊小心傳染病

親子旅行在現今社會日趨普遍,有不少小朋友甚至乎出國遊學或者長期留學。很多時家長只會擔心孩子在外國的生活是否習慣,可是對於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卻不甚了解。其實小朋友在外遊時也有不少生病的機會,常見的疾病有,感冒、腸胃炎…等這些疾病一般都不會構成生命危險,可是一旦遇上的了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或是由蚊叮引起的疾病如日本腦炎,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很多家長以為蚊媒疾病只在落後地區出現,一般外遊應不會遇上。其實亞熱帶地方如新加坡、泰國,甚至是台灣、日本、韓國等地都會出現蚊媒疾病,其中登革熱就是常見疾病之一,現時流行親子農莊體驗,會令感染風險大大增加。另一種家長較少留意疾病的是日本腦炎,當蚊子叮咬感染日本腦炎動物後再叮人,被叮咬者便有機會感染,死亡率往往可高達35%。日本腦炎會令患者腦部充血、水腫,傷害腦細胞。患者初時往往只是發高燒,繼而會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搐,即使康復後也有可能有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智力更會構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其實在日本、台灣、中國內地等地區早已將日本腦炎疫苗納入政府的疫苗計劃中,只是香港尚未實行。   腦膜炎雙球菌也是一種會損害腦部的傳染病,它主要由飛沫或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傳播。患者初時會發高燒,之後會出現頭痛、頸梗、畏光等徵狀,甚至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最後甚至因為細菌入血而休克、死亡。它的可怕之處在於病情的進展速度極快,往往可以在24小時內致命。尤其是當人在外地對當地醫療環境不熟悉的時候,往往有機會延誤治療。即使及時治療,患者腦部已可能受到損害,有機會出現如失聰、智力缺陷、手腳無力等長期問題。和日本腦炎一樣,腦膜炎雙球菌其實已有疫苗面世,只是未納入本港政府的疫苗計劃中,歐美不少國家及內地均已是政府安排接種。家長如有需要可為子女安排接種。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28 嬰兒持續發燒小心入侵性腦膜炎

防患未「炎」   入侵性腦膜炎這個名字大家都聽過, 可是對它的認識又有多少呢﹖多種細菌都可引起入侵性腦膜炎, 最常攻擊初生嬰兒的是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和李斯特菌。至於六個月以上的小朋友, 引起入侵性腦膜炎的多是肺炎鏈球菌、乙型嗜血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   這些病菌都具有傳染性,兒童平日外出和與人接觸時, 一旦接觸到患者的鼻喉分泌物如飛沫、鼻水等, 都有機會感染, 尤其是當兒童的抵抗力較差時,就更易被感染。   入侵性腦膜炎可以引起嚴重後遺症,智力及聽力會永久受損, 甚至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由於它的初期病徵不明顯, 往往被父母忽略而延誤診治。   病人初時會覺發燒、疲倦,待病情惡化,病人才有機會發高燒、神智不清、抽搐、頸部僵硬、畏光等徵狀, 如果是受腦膜炎雙球菌侵襲者,皮膚更會出現紫癜, 甚至引發敗血症。不過, 嬰孩難以表達不適, 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嬰孩有煩躁、呆滯、食慾不振、持續發燒(低燒或高燒),就要加倍留意,會否受腦膜炎侵襲。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29 亞氏保加症

亞氏保加症(或譯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下稱AD),是一種兒童發展障礙,最初由奧地利兒科醫生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 )於1944無發現。他留意有幾名兒童有共通而獨特的發展缺陷:欠缺非語言溝通技巧、對朋輩缺乏同理心、肢體欠靈活。當今醫學廣泛採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 V-TR)把AD與自閉症同被歸類屬「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 ye Developmental Disorder),指兒童社交和溝通能力出現不正常的發展。   特徵   社交障礙 這是AD重要特徵,患者難於與朋輩建立與無齡相符的社交關係。他們喜歡獨處,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無法有效蓮用「身體語言」如眼神、面部表情,姿態等進行互動。他們也不主動與他人分享嗜好、有趣的經歷或成功的喜悅。此外愚者人際關係敏感度不足、難於體會人與人情感上的相互性,思想和行事不能「易地而處」,難理解別人的立場與感受。   語言障礙 患者的語言發展進程,並不比其他兒童遲緩;但他們運用語言的方式如說話時的聲量、語氣、抑揚頓挫,往往異於常人,予人奇怪兀突的感覺“言辭亦流於累贅,皎文嚼字傾向運用深邃的詞彙。接收別人說話只理解到字面的意思,無法領會言辭中的隱意(包括語帶雙關· 幽默·諷喻)。與人家交談時,往往一味談論自己有興趣的話題,不理會對方是否樂於聆聽。溝通困難,未能有效地表達自己,加上不懂「眉頭眼額:,因此患者容易被人誤會,甚至成為被取笑排擠的對象。   特殊喜好或沉迷表現 患者很多時擁有與同齡孩童迥異的興趣,並出現過分沉迷的情況。舉例說,一名沉迷於日期的患者會熟記數以百計歷史人物的出生無月日,但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卻完全不感興趣。   思考欠靈活和行為偏執 雖然掌握大量資料,患者卻無法將知識融匯貫通和靈活運用:一個記得所有巴士地鐵路線的患者,可能不懂得以最便捷的方法由A地方去B地方。他們的性情亦偏向固執行為,害怕改變、較難接受新嘗試,往往會因堅持己見而與父母、師長、朋輩爭持不下,甚至大發脾氣。有時候也欠靈活性地遵從各樣不必要的規則。   其他問題 患者一般在肢體協調有困難,予人「論盡J的感覺。注意力亦不集中,處事欠組識力。因不擅與人相處,愚者較容易出現憤怒·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暴力和自毀的行為。   治療 現時醫學上沒法可將AD治癒,藥物的使用只限於紆緩焦慮或抑鬱情緒或調控過動行為上。心理治療和行為輔導是幫助患者克服社交障礙的重要手段;情緒管理訓練和社交技巧訓練亦是不可或缺。另外,家長管教患者遭遇的壓力和困難是毋庸置疑的,專業人員給父母的支持和指導對治療起關鍵作用。   如小孩四·五歲起出現過度固執的行為,不喜歡與同輩交往,在學校無法適應規矩,須請教醫生進行專業評估。     心理治療和行為輔導都協助亞氏保加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礙。     兒科專科醫生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0 惹上猩紅熱 孩子又紅又熱

4月正正是季節交替,亦是容易患上猩紅熱的時期,特別是5至15歲的學童,是主要受感染的一群。猩紅熱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很快便可以痊癒,話雖如此,任何疾病我們都應多加提防,而有些關於猩紅熱的資訊,作為家長亦不可不知。   細菌感染引致的疾病 為甚麼會患上猩紅熱?小朋友又是如何患上猩紅熱?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播。與傷風感冒大大不同的是,雖然猩紅熱會出現發燒,不過少有鼻水或是咳嗽,反而會出現喉嚨痛,以及像是沙紙般粗糙的皮疹。一般而言,這種皮疹並不會引起痕癢,只要治療得當,在病發後約一星期便會散去。   對「抗生素」的錯誤觀念 治療猩紅熱,抗生素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治療藥物,不過坊間對抗生素總有錯誤的觀念: 有說因病人或醫生濫用抗生素關係,導致出現抗體,因此服用抗生素時,不需要服用完整個療程,痊癒後便可停止服用。這絕對是不正確的觀念。   何謂濫用抗生素?如果患上傷風感冒都使用抗生素,便是濫用了。抗生素主要是殺菌之用,傷風感冒基本上是沒有菌可殺,服用抗生素當然並不恰當。然而,患上猩紅熱是因為細菌感染,一般來說,確認為猩紅熱後,醫生都會因應病情開五至十天的抗生素,並且會叮囑家長讓孩子完成整個療程,以確保體內的細菌已完全消除。   嚴重會引發併發症 為何千叮萬囑需要孩子完成整個療程呢?因猩紅熱雖然容易治療,但作為醫生,最擔心是會引起併發症,這就不可掉以輕心,猩紅熱有機會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亦可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因此,患病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並多加休息。   注意錦囊 1.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2. 注意患病時一定要戴上口罩,因猩紅熱會透過飛沫傳播。3. 注意在春季高峰期時避免到細菌較密集的地方,如波波池。   給家長的小忠告 1. 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多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 2. 如孩子患病需隔離,不應上學或到托兒所,直至退燒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時後。 3. 家長如察覺孩子有任何不適,應盡早求醫, 接受治療後,一般來說,猩紅熱一至兩天 便會退燒,皮疹亦會於一星期內逐漸消退。     兒科專科醫生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1 小便帶血 (血尿)

血尿 (Haematuria)   小便帶血(俗稱血尿)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徵狀。較年輕的患者血尿多屬暫時性(如尿道炎等),如血尿持續,則要留意有否患上腎結石或腎小球發炎等疾病。與泌尿系統有關的良性增生或惡性腫瘤則多出現在較年長患者(>40歲)身上。   評估及檢查   尿液測試 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尿液細菌培植檢查以排除尿道炎引起的血尿。若測試結果呈陽性,患者需要接受相關的抗生素治療及定期覆診。六星期後患者需要再接受尿液分析,如血尿持續則需作進一步的檢查,包括下列項目:   患者的尿液標本會於顯微鏡下觀察檢查病者患癌的風險。根據美國泌尿協會(The 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指出無徵狀性血尿患惡性腫瘤的風險因素如下:   年齡>40 歲- 吸煙或曾經有吸煙習慣- 工作需要曝露於化學物或染料的環境- 曾試過血尿- 曾患上慢性膀胱炎或出現排尿不適的徵狀- 曾經過度使用止痛藥- 曾接受造影檢查   放射學檢查 常見的放射學檢查包括超聲波、磁力共震(MRI)及電腦掃描(CT)其中,泌尿系統電腦掃描 (CTU)是檢查的首選,幾乎適用於所有患者(孕婦或對顯影劑過敏者除外)。   原因不明血尿   若主要檢查均未能診斷血尿的成因,患者有可能患有輕微腎小球疾病,此情況較常見於年輕及中年的患者。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2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經由患者的鼻喉分泌物傳染,對幼童影響較多,是一種會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惟此細菌並不會引致流感,相反最常見會引致腦膜炎及細菌入血,影響身體多個部位例如肺及會厭(喉嚨上部)等,腦膜炎會出現發燒及噁心等症狀;會厭炎則會出現流口水及呼吸困難等。因此,嬰幼兒宜在出生後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時,共接種4針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令體內產生有效抗體,免受細菌入侵。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4 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 MMR

同屬傳染病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均會透過空氣中的飛沬或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感染。因此,小童接種1針的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能有效產生抗體。部分小童在註射疫苗後5至12日內,可能會發燒或長紅疹,但很快會痊癒;亦有小童會出現短暫性腮腺淋巴腺腫脹,惟情況很罕見。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5 迪魁文氏症 (媽媽手)

俗稱媽媽手的迪魁文氏症,顧名思義,不少患者是初為人母的女士,由於她們抱嬰孩時,不是用前臂托住嬰孩的臀部,而是長期使用拇指,令手腕出現疼痛及發炎,影響活動能力。急性的媽媽手,即使拇指靜止,手腕也會感到痛楚。患者應盡早求診,並接受物理治療,舒緩痛楚及加速康復。   媽媽手的成因 媽媽手真的是媽媽獨有?非也。部份常要豎起拇指及用手腕工作的職業,例如攝影師、物理治療師、樂師及侍應等,也有機會患上此症。由於他們的伸拇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在過度使用下而發炎,使手腕出現疼痛。而三十歲以上女性也較易患上媽媽手。   急性發炎的媽媽手徵狀 - 即使拇指不動,手腕亦會紅腫熱痛- 拿東西及轉手腕等動作,也會令手腕劇痛難擋,活動能力大減- 手腕或拇指位置感覺微暖- 由於手腕組織發炎腫脹,手腕橫紋處沒有皺摺   慢性發炎的媽媽手徵狀 - 手腕雖然有輕微腫脹,但一般在活動時,才會出現酸痛或微痛- 手腕做大動作或過度用力時,會感到疼痛   媽媽手的自我檢查方法 先伸直手臂,將四隻手指握緊拇指,然後把拇指往小指的方向壓下,若感到拇指根處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有可能患上媽媽手。而此方法亦屬拇指肌肉伸展運動。   自行治療媽媽手 要舒緩媽媽手的痛楚,急性及慢性的處理方法不同。以急性為例,除了使用冰敷及休息手腕外,更可抬高手腕高於心臟位置約三十分鐘,每天重複此動作數次。而慢性的處理方法包括按摩前臂、熱敷、休息手腕及做檢查媽媽手的伸展運動。若情況未見好轉,須盡快求醫,醫生會處方止痛藥、消炎藥、去水丸或止痛膏,放鬆肌肉及消炎,並安排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媽媽手的物理治療 電子儀器治療:物理治療師評估病情後,會給予急性或慢性期的媽媽手患者不同療程。電子儀器治療包括超聲波、干擾波、針灸及磁療法等,磁療法是透過輸入高頻磁力,可加速消炎及修補軟組織,急性約共做六至八次,慢性則需要做十至十二次: 運動治療:若手腕疼痛情況減輕,可持續做兩至三個月有關手指肌肉伸展,或加強拇指肌力的運動,除了上述的媽媽手自我檢查方法外,還有以下各種運動參考:   手指伸張力加強運動:先用橡筋纏繞五隻手指,手指盡量張開10秒,然開放鬆數秒,重覆做約3分鐘,一天2-3回2. 伸前手腕屈肌:向前伸直左前臂,用右手將左手掌向上拉高,維持此動作5秒後放鬆,重覆再做,20-30下3. 輔助物品:提供適當的護腕及運動貼布保護受傷的關節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6 足底筋膜炎

有沒有試過下床時腳跟刺痛不適呢?若閣下需要長久站立或過重,相信以上情況並不陌生,這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徵兆,由於足底筋膜過勞或受傷,引致急性及慢性發炎。除了服食消炎止痛藥外,接受物理治療及做伸展運作,均有助加快康復。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 呈扇形的足底筋膜,是由具有彈力的厚纖維組織組成,前方依附在五個蹠骨上,後方的附著點則為跟骨內側,拉緊足部及跟骨,令腳底形成弓狀。足底筋膜除了能維持足弓外,更可減少足部在行走時所承受的震盪,以及提供彈力及扭力。不過,足底筋膜會因以下情況導致發炎:   - 站立太久、過胖或走路太多,會令足底不正常受力,導致足底筋膜過勞或受傷,甚至足底脂肪變薄,從而形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扁平足患者因足弓過平,易令足底筋膜過勞,引致發炎。- 部分長有跟骨骨刺的患者,其足底筋膜較一般人厚。- 脊椎或骨盤出現問題,例如長短腳或腰部椎間盤突出,令雙腳長期負重不同。   足底筋膜炎的病徵 足底筋膜炎的病徵非常明顯,除了下床時感到腳跟刺痛外,更會在走路期間斷斷續續出現痛楚。一般來說,患者在走路半小時後,腳跟不會感到刺痛,惟持續走路二、三小時後,腳跟痛楚加劇。另一方面,足底內側會出現腫脹,按下會感到痛楚。   足底筋膜炎的物理治療方法 足底筋膜炎患者除了服食醫生處方的藥物或注射類固醇,消炎止痛外,亦可接受物理治療,加快康復。物理治療師會按照病情,為急性或慢性的足底筋膜炎患者提供不同治療。物理治療師會先為患者作評估,為處於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患者進行不同治療,然後再進行磁療、超聲波、干擾電波、熱療及冷療等,急性做6-8次治療,慢性期則做10-12次,並輔以合適的伸展運動。   預防足底筋膜炎的運動療法 要預防或舒緩足底筋膜炎,應做一些針對小腿的伸展運動,藉此鬆弛小腿肌肉,使筋膜不會過度拉扯。例如患者把雙手撐牆支撐身體,患肢在後,然後將身體壓向前,令患肢略牽扯為止,此運動可增強足腱的柔軟度。如欲伸展小腿,則可把兩隻前半腳掌踩著樓梯,保持膝蓋伸直,後腳跟下垂踏空,身體向下壓。   足底筋膜炎的日常預防及護理方法 切勿長久站立及走路,減少足底所承受的壓力- 減少赤腳- 避免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 穿氣墊鞋或在鞋內加設合適鞋墊,支撐足弓- 步行後可用冰敷在腳跟約十五分鐘,減少炎症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7 上交叉綜合症

真係有「電腦肩」 ?! - 上交叉綜合症 最近經常在電視廣告中聽到「電腦肩」這個名詞,世上真有此病?   打工一族朝9晚5兼OT, 長時間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的確容易肩頸酸痛,肌肉緊張. 研究發現約60 % 電腦使用者也曾有肩頸不適. 但在醫學上, 根本没有「電腦肩」這回事! 廣告中所指的, 很可能為「上交叉綜合症」(Upper Crossed Syndrome).   上交叉綜合症 - 大解構 當坐在電腦椅上, 望住monitor時間長了, 好自然便會伸長頸, 「寒」起背, 甚至肩膞都縮起, 看看以下典型,例子:   這種壞姿勢,不止令你顯得無自信,還可使你肩頸肌肉非常疼痛、抬頭和舉手也有不適。長遠計有可能令頸脊提早退化 輕鬆踢走肩頸痛 以下幾招可減低因用電腦引起的肩頸不適,還助你趕走上交差綜合症:   TIPS 1: 由改善姿勢做起 以下幾招可減低因用電腦引起的肩頸不適,還助你趕走上交差綜合症:根據哈佛學院的建議, 改善姿勢是最重要一環。多運用剛才提到較弱的肌肉 :- 收起下爬 – 運用深層頸部肌肉- 挺胸, 直腰 – 運用下背肌肉記緊肩膊要放鬆,用枱或椅子扶手承托雙臂可令肩膊更舒適。如經常都可保持這良好姿勢, 想有肩頸痛都幾難!   TIPS 2: 環境要配合 - 哈佛學院同時指出若Monitor 位置不正以致頸部伸得太前,小則拉傷肩頸肌肉,重則可令頸椎骨,頸部神經,以至椎間軟骨受傷。 - 大家可自行檢查電腦屏位置-電腦屏幕頂部應與你的視線呈水平。- 腰骨可用坐墊承托,或選擇有腰部承托的座椅, 防止「寒背」,幫助挺胸, 以改善上交差綜合症。   TIPS 3: Break 1 Break, 動一動 就算姿勢再好,環境再配合,始終無間斷地用電腦肩頸都會勞損。最好每15分鐘轉換姿勢,起來飲杯水,上上洗手間,讓肩頸休息一下。另亦可做些簡單動作,鬆弛肌肉:    肩頸拉筋 – 每邊10 下,每次停10秒 胸肌拉筋 – 張開雙臂,每次停10秒 強化深層頸部肌肉 強化肩胛骨及背部肌肉 – 可用樽裝水代替啞鈴, 雙手向後,停留5秒,每次10 下   做到以上3個TIPS, 上交差綜合症離你而去!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8 膝關節退化

「各位上落樓梯時,有沒有感到膝關節疼痛,發出嘞嘞聲呢!」這是膝關節退化的明顯徵兆,由於膝關節軟骨磨損,影響關節的活動幅度,當中大部份患者為長者或肥胖人士,而長期穿高跟鞋的女士,也有機會患上此症。市民日常做適量運動,有助預防膝痛,若情況嚴重,則要求診及接受物理治療。   膝關節退化的成因 膝關節由股骨、腓骨、脛骨、外側半月狀軟骨,以及內側半月狀軟骨等組成。俗稱風濕的膝關節退化,是軟骨過份磨損而引致,過胖、骨刺、長期不良姿勢、過勞,以及工作需長期站立或走路,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導致軟骨磨損,而長者礙於大腿肌肉減弱,未能保護膝關節,亦會使軟骨磨損,引致關節腫痛及發炎。   膝關節退化的徵狀 - 急性發炎會令膝關節紅腫熱痛,膝內側通常痛些- 上落樓梯、斜路、蹲下、會感到膝關節腫痛- 肌肉萎縮,膝關節僵硬,活動幅度下降- 關節變形,部份患者會出現類似O型腳,雙膝不能合起站立- 膝蓋很易疲勞或有疼痛感覺- 起立或走路時,膝關節會發出嘞嘞聲   膝關節退化的日常護理方法 要預防膝關節的軟骨退化,日常可做適量的伸展運動及多休息,若出現急性或慢性發炎,可分別在患處敷冰袋或暖水袋,並塗抹按摩膏,舒緩痛楚,一旦情況未有改善,應盡快求診,醫生會為有需要患者安排照x光或磁力共振,提供止痛藥、消炎藥、去水丸或止痛膏等,減少痛楚及消炎,亦會建議患者做物理治療促進康復,防止復發。   膝關節退化的物理治療 -電療法:物理治療師會先替患者作詳細檢查評估,跟據患者的病情作針對治療,包括,冷熱療法,磁療、超聲波、針灸或干擾波療法等,藉此加速血液循環或消炎。- 急性患者進行約八次治療;慢性患者則做十二次、視情況而定。- 關節舒整法:物理治療師會用手法,舒緩僵硬的關節,改善活動幅度。- 運動療法:如屬慢性發炎的患者,可在膝關節痛楚減少的情況下,做運動療法,加快康復,而此類伸展運動,亦能達到保護關節之用。   有關運動做法包括:雙腳站立分開,把小腿微微蹲下至膝蓋20-30度屈曲,維持此動作數秒後,再伸直膝蓋,重覆動作十次;而仰臥後,輪流將雙腳屈曲伸直,重覆十次,也能增加關節活動功能。   預防膝關節退化的方法 -過胖者應減重- 配戴護膝,如屬急性發炎,可使用普通護膝,如屬慢性發炎,可使用軟紅外線護膝- 做適當伸展運動- 避免跑步,打球等- 避免長期穿著高跟鞋- 長者減少走斜路及上落樓梯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39 腰背痛

無論是白領一族,抑或是勞動工人,相信久不久便會腰酸背痛,事實上,腰背痛的患者遍佈各階層,日常保持正確姿勢,以及做伸展運動,均有助舒緩及預防痛楚,但若出現坐骨神經痛或腳部麻痺的徵狀,便需求診找出病源,醫生會建議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腰背痛的成因 腰背痛是常見的都市病,即使是不需返朝九晚五的長者及主婦,也會感到腰部僵硬及不適。跌倒、搬運重物扭傷、工作過勞、不良姿勢、老年骨刺及退化等,也會影響脊椎而引致腰背痛。而部分腎病或骨質疏鬆患者,亦會出現腰背痛毛病。   腰部的結構 護脊非常重要,因為腰部結構複雜,由尾龍骨、(骨底)骨、五節腰椎及兩邊盤骨組成,並由靭帶及肌肉等連繫,而在每節腰椎之間,夾雜椎間盤軟骨、血管及脊髓神經等,而從腰椎兩旁伸出的神經線,會支配腳部不同肌肉的活動及感覺,故此腳部痛楚或麻痺有機會源自腰痛。   腰背痛的徵狀 - 腰、腿肌肉酸痛、腰部僵硬、活動幅度減少- 咳嗽及打噴嚏會出現陣痛- 坐骨神經痛、股神經痛- 腰部神經線受壓,腳神經反射減弱外,腳部肌肉更會乏力、知覺減少或麻痺   治療方法及護理 要紓緩慢性的腰背痛,可使用熱敷及止痛膏;如屬急性,則改以敷冰袋,減輕痛楚。患者發現腰背痛或腳部麻痺情況未見好轉,應儘快求診,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或x光與磁力共振等,確定腰痛的成因,為患者處方止痛膏及止痛藥等,亦會建議有需要患者接受物理治療。   治療腰背痛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視乎患者情況,提供以下各種療法: -熱療是主要旨在鬆弛電療法的一種,指在患處敷上熱氈;干擾波電療是透過輸入特別電波,干擾傳送痛楚訊息到大腦的電波,減少患者痛楚同時增加血液循環,鬆弛軟組織;拉腰牽引則是以合適重量減低腰部神經受壓。而超聲波療法,是透過機械,增加血液循環,鬆弛筋鍵及肌肉。急性腰痛約做6-8次治療,慢性期則約十至十二次。- 關節舒整及正位法:患者椎骨出現錯位,物理治療師會用手助腰椎復位。- 運動療法:腰痛患者可做伸展運動,舒緩痛楚,例如俯伏在地上,雙手撐起上半身向後;平臥在地上,雙膝曲起向左右擺動,以上兩種運動均做來回十次。- 針灸療法- 教導正確姿勢   預防方法 - 有需要的患者可配戴腰封- 注意姿勢:脊椎是由兩個S型組合而成,不良姿勢會令脊椎弧度過彎及過直;加速退化,因此站立時要挺胸,雙肩放鬆,保持腰直;坐下亦要雙腳到地,腰部挺直及貼椅背,不要翹腳;另保持椅及枱面高度適中;亦要留意睡姿,無論是仰臥或側臥,必須配合有足夠承托力的床褥。- 拾重物時要腰直腳保持腰部挺直,並用大腿力量抬起重物,有需要時使用手推車。- 保持適當體重,不可過胖。- 孕婦要保持正確姿勢。- 做適當運動,例如平臥在地上,雙手輪流抱起左右膝蓋,每邊十次,有助鬆弛腰部肌肉。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8.12.21
HH_健康資訊_40 五合一、六合一無細胞混合疫苗

5合1 及 6合1無細胞混合疫苗   5 合 1混合疫苗 6 合 1混合疫苗 預防疾病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 與傳統分開注射式疫苗比較,5合1/6合1無細胞混合疫苗把多種疫苗結合在一起,能大大減低疫苗注射的次數,更可減低寶寶注射後出現副作用及不適的機會,令家長免除不必要的擔心。兩款混合疫苗均採用無細胞配方,能有效預防寶寶感染「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痲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6合1疫苗更加入「乙型肝炎」。

2018.12.11
HH_健康資訊_43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肺炎球菌感染泛指所有由肺炎球菌所引致的疾病。此細菌共有超過九十種不同的血清類型。肺炎球菌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直接接觸患者亦是另一個傳播途徑。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不同的疾病,包括 腦膜炎:此為嚴重的肺炎球菌感染,患者通常出現發燒、頸 部僵硬及精神紛亂等病徵,並可引致聽覺受損,甚至死亡; 肺炎:患者會出現發燒、氣促、發冷及帶痰的咳嗽等病徵,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及 中耳炎:患者的病徵包括發燒及耳痛,耳內可能會流出分泌 物等,重複發病者的聽覺或會受損。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PCV) 甲. 為什麼需要接種?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能夠有效地預防疫苗包含的血清類型的肺炎 球菌所引致的嚴重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如腦膜炎、菌血性肺炎及敗血病)。兩歲以下幼童為高危人士,故此建議他們接種疫苗。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已包括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建議二至六十四歲的高危人士接種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疫苗以及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 *高風險的情況包括: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缺乏免疫功能: 無脾臟,愛滋病,原發性免疫力缺乏症 與癌症和器官移植有關的免疫功能缺乏 與使用免疫功能抑制劑或類固醇有關的免疫功能缺乏 慢性疾病: 慢性心臟,肺部,肝或腎病 糖尿或腦脊髓液滲漏 裝有人工耳蝸 (高血壓本身並非高危風險的情況) 患上肺炎球菌病的風險因每人的年齡及健康狀況有別,有高危風險情況的人士請與其醫生商討最合適的肺炎球菌接種。 乙. 接種的時間 建議一般小童出生一年內接種三劑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分別於兩個月、四個月和六個月大接種),並在滿一歲時接種一劑加強劑。 丙. 不宜接種的人士 接受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後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接受包含白喉疫苗成份的疫苗後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丁. 接種的副作用 大多數接受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注射的人,都不會有嚴重反應。 注射後可能有輕微發燒(通常會在注射後三日內發生)或針口局部紅腫,通常數天後便會自然消退。若持續發燒或不適,或呼吸出現不正常情況,請即找醫生診治。 戊. 香港現時市面上有多少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它們的保護性是怎樣? 現在市面上有多於一種不同的肺炎球菌結合疫苗,但是沒有一種疫苗能預防所有血清類型的肺炎球菌。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是同樣重要的預防方法。  

2018.12.5
HH_健康資訊_44 乙型肝炎 | 乙型肝炎疫苗 | 肝炎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亦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可引起急性肝炎,更可導致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其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 大概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七十至九十的嬰兒受感染後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同時亦成為傳播根源,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 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生,曾感染者估計逾二十億人;其中三億五千萬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乙型肝炎在東南亞地區流行,而香港乙型肝炎感染率處於中等水平。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受感染者的體液,主要是血液、胎水、精液及陰道分泌物。 傳播途徑:- 母嬰接觸 感染乙型肝炎的母親一般於分娩期間或於襁褓期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高達90%。在香港及中國等高度流行的地區,母嬰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血液接觸 -透過刀傷、擦傷的皮膚、眼睛或口部的黏膜而意外地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或分泌物。 -與他人共用針筒注射毒品。 -用未經妥善消毒的器具穿耳、紋身、針灸等。 -共用日用品如剃刀、指甲鉗等容易令身體受損的用具。   性接觸 在沒有安全措施下和感染者進行性接觸。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 乙型肝炎是血液傳染疾病的一種,因此預防措施和其他血源性傳染病都一樣。 小心清潔傷口及包紮妥當。 處理血液或體液污染的物件時,應戴上手套,用家用漂白水消毒。 - 若傢具或物件被血液濺污,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物料作初步的清理,然後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份清水(1:4)把它消毒,待十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 若染有血液的衣物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十九份清水(1:49)浸半小時才如 常清洗。 - 若傢具或物件被體液濺污,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物料作初步的清理,然後用一份家用漂白水加四十九份清水(1:49)把它消毒,待三十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不要與人共用剃刀、牙刷、指甲鉗等容易令皮膚受損的器具。亦不要與人共用針筒、針嘴注射毒品。   避免紋身、針灸或紋眉、脫痣等手術,如有需要,盡量使用「用後即棄」的器具,或確保儀器徹底消毒。   減少性伴侶的數目,採取安全性行為和正確使用安全套,如知道性伴侶為感染者,應該儘快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疫苗注射 最有效是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疫苗一共需要注射三次,第一和第二次相隔一個月,第二和第三次注射之間相隔五個月。 依時接受三次疫苗注射後,大約90-95%的人可以產生免疫受感染的保護性抗體,並終生有效。 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之前,應該預先檢驗血液,只有從未被乙型肝炎感染過的人,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的對象 以下人士特別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新生嬰兒 感染者的家人及性伴侶 注射毒品人士 經常接受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的人士 洗腎人士 工作上需要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須依照醫生的建議定期作身體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和其他相關項目;及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醫生會根據感染者的情況作詳細評估,及決定治療方案。 現時有些抗病毒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藉著減少病毒數量而減輕對肝臟的破壞,一線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entecavir)和替諾福韋(tenofovir)。請諮詢您的醫生這些藥物是否合適。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如需接受任何免疫抑制的治療,如高劑量類固醇或化療,醫生會根據病情需要對治療方案作出評估。

2018.12.5
HH_健康資訊_45 大腸內窺鏡檢查 Colonoscopy

預防大腸癌 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09的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率均排行本港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整個過 程可以沒有症狀及需時約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它切除,可減低發展成癌的機會。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應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 等較高危人士,更應考慮提早(40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10年)、並較頻密地接受檢查,以作預防。 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直徑約1.3厘米、前端裝有鏡頭的柔軟管子,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如是否長有腫瘤、瘜肉、發炎或出血,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甚至作止血或瘜肉切除手術。 由於大部分大腸腫瘤由瘜肉病變引發,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有助減低病發率,所以大腸鏡檢查是其中一種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以下人士建議接受腸鏡檢查: 年逾 50 家庭成員曾患腸癌 曾患腸瘜肉 慣性腹瀉 大便有血 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 大腸內窺鏡檢查前 檢查前必須清潔腸道,讓醫生能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應診者需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應診者如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病、長期服食低鹽份食物、長期服食藥物者,或懷孕、哺乳期之女士,須告訴醫護人員,及聽從指示服藥,並需提供所服藥物的詳細情況,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或任何過敏反應等資料。 檢查前 3 天停止食用高纖維食物。 檢查前 1 天只可進食流質食物。 檢查前 4 小時仍可飲用無渣或無纖維飲品。 請提早 30 分鐘到達。 應盡量帶同一位親友前來。(切勿親自駕駛離開) 若配合胃鏡同日檢查,須空腹六小時禁食固體及流質食物。 檢查前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講解整個檢查過程及風險,應診者並需簽署檢查同意書。 大腸內窺鏡檢查過程 應診者需除去身上金屬物品、飾品或假牙。 應診者需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進行靜脈鎮靜劑注射,整個檢查過程應診者會在熟睡情況下進行。 檢查過程需約30-60分鐘,視乎個案的複雜度而定。 檢查後 應診者可在休息室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散。 由於應診者可能受鎮靜劑藥物影響,離開時最好有親友陪同,以策安全。 檢查後1-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 應診者可能會感到腹部氣脹或輕度不適。 如遇檢查後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情況,應立即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2018.9.12
HH_健康資訊_46 丙型肝炎

丙 型 肝 炎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是 一 種 可 破 壞 肝 臟 的 RNA 病 毒 ; 部 分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會 因 慢 性 肝 炎 而 令 肝 臟 出 現 傷 疤 、 甚 至 演 變 為 肝 癌 , 就 像 乙 型 肝 炎 一 樣 。 潛 伏 期 一 般 是 六 至 九 個 星 期 ,範 圍 在 兩 星 期 至 六 個 月 不 等 。 大 部 分 受 感 染 者 都 沒 有 症 狀 及 徵 象 ; 如 有 的 話 , 症 狀 及 徵 象 就 與 其 他 病 毒 性 肝 炎 ( 如 甲 型 肝 炎 及 乙 型 肝 炎 ) 相 似 , 難 以 辨 別。 約 百 分 之 八 十 的 急 性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受 感 染 後 不 能 完 全 清 除 病 毒 以 致 成 為 長 期 帶 病 毒 者 。 診 斷 丙 型 肝 炎 感 染 可 測 試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抗 體」 (HCV Ab) 及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核 糖 核 酸」 (HCV RNA)。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如 合 併 感 染 愛 滋 病 病 毒 , 會 提 高 肝 衰 竭 及 因 肝 病 而 引 致 死 亡 的 風 險 。 流 行 情 況 世 界 性 而 言 , 丙 型 肝 炎 的 流 行 情 況 與 當 地 毒 品 使 用 者 共 用 注 射 器 具 及 醫 護 場 所 使 用 受 污 染 注 射 用 具 的 流 行 程 度 有 直 接 關 係 。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估 計 全 球 有 百 分 之 二 至 三 的 人 口 是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 在 香 港 ,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人 數 估 計 少 於 整 體 人 口 的 0.5% , 但 感 染 率 在 注 射 毒 品 人 士 中 較 高 。 丙 型 肝 炎 的 傳 播 途 徑 丙 型 肝 炎 的 傳 播 途 徑 和 乙 型 肝 炎 大 致 相 同 , 主 要 是 經 由 血 液 傳 染 : 毒 品 使 用 者 共 用 針 咀 、 針 筒 或 任 何 其 他 可 能 含 有 血 液 的 物 品 注 射 毒 品 ; 在 醫 護 環 境 中 , 因 工 作 接 觸 帶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的 血 液 或 體 液 ; 由 帶 病 毒 的 母 親 於 分 娩 期 間 將 病 毒 傳 染 給 嬰 兒 。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通 過 性 接 觸 傳 播 並 不 常 見 。 但 男 男 性 接 觸 者 、 愛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者 、 性 病 感 染 者 及 有 粗 暴 性 行 為 人 士 , 經 性 接 觸 而 感 染 丙 型 肝 炎 的 風 險 會 較 大 。 預 防 方 法 目 前 尚 未 有 可 有 效 預 防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的 疫 苗 , 以 下 是 一 些 可 行 的 預 防 措 施 : 不 要 使 用 針 筒 注 射 毒 品 。 如 果 你 是 注 射 毒 品 的 毒 品 使 用 者 , 請 放 棄 吸 毒 並 採 用 美 沙 酮 治 療 ; 如 未 能 放 棄 採 用 針 筒 注 射 方 法 , 切 勿 與 他 人 共 用 針 咀 、 針 筒 或 任 何 其 他 可 能 含 有 血 液 的 物 品 ; 避 免 與 他 人 共 用 剃 刀 、 牙 刷 等 有 機 會 受 血 液 污 染 的 日 用 品 ;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不 應 捐 血 或 捐 贈 器 官 ; 醫 護 人 員 在 任 何 時 候 都 應 依 循 標 準 防 護 措 施 ,亦 應 小 心 處 理 針 具 及 利 器 ; 每 次 進 行 性 行 為 時 都 應 正 確 地 使 用 安 全 套 。  治 理 方 法 丙 型 肝 炎 帶 病 毒 者 應 接 受 醫 生 評 估 , 以 便 觀 察 肝 臟 的 變 化 , 及 制 定 治 療 方 案。 現 時 有 些 藥 物 , 包 括 : 干 擾 素 (Interferon、Pegylated interferon) 及 利 巴 韋 林 (Ribavirin) 可 用 於 丙 型 肝 炎 的 治 療 ; 醫 生 開 始 治 療 之 前, 必 須 考 慮 病 情 的 嚴 重 程 度 、 病 人 對 該 等 藥 物 的 禁 忌 , 與 及 治 療 成 功 的 機 會 等 等 。   資料來源: https://www.info.gov.hk/hepatitis/big5/hep_c_set.htm

2018.7.30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0 動一動,緩和坐骨神經痛

香港不少媽媽的日常生活除了上班外,下班不是要「湊仔」、「湊女」,就是有一大堆家務,簡直就像是女超人,無所不能。然而,長期重複性工作勞損,又或是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挺身走路時令重心偏後,都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痛。究竟,如何造成坐骨神經痛?病徵是怎樣?治療又該如何?如果是孕婦,會不會影響BB呢?我們來一一解構。   測一測坐骨神經痛 嚴格來說,坐骨神經痛其實是一種徵狀,通常因為椎間盤突出、退化、骨刺或脊椎間神經孔道變形等引致神經根受到壓迫,從而產生坐骨神經痛,即是腰背會感到痛楚,由背部或臀部伸展至大腿或小腿,嚴重者會有下肢麻痺及乏力的感覺。有時候,人們腰背感到痛,以為可能是拉傷或是閃腰,但一般拉傷或是閃腰,3至5天便會康復。如果反覆出現痛楚時,可嘗試「直腿抬高」來測試一下是不是坐骨神經痛,這個小測試同樣適合懷孕至27週的婦女。   直腿抬高測試(改鋤頭腳)   先平卧於床上,然後把一邊腿伸直抬高,一般正常人是可以把腿伸直抬高60至90度。如果抬高至20度左右已感到痛楚,應盡快求醫。   熱敷減痛楚 很多媽媽們都關心懷孕時,如出現坐骨神經痛怎麼辦?其實,媽媽懷孕至27週左右,因BB已有一定的發育,體重增加,使媽媽的腰椎負擔加重。如果身體給予坐骨神經過多的壓力,便會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一般來說,BB出生後便會紓緩過來,所以不少媽媽都會獨力忍受這種痛楚。然而,如身體感到痛楚時,媽媽應早告知醫生。同時,亦可用熱敷墊毛巾熱敷痛處15分鐘,或是在盛有溫水的浴盆中浸泡,以減輕痛楚。另一方面,可進行以下的小運動,放鬆腰背的肌肉:   1. 踼踢腳坐在椅子上,把腳向上踼踢,有拉扯的感覺則便可。重覆5次,每次10秒。   2. Cats and Camel Exercise雙手直臂撐地,背部持水平線,雙腿屈膝跪於墊面,慢慢抬頭,椎體逐一向前伸展並保持此姿勢3-5秒。然後慢慢向後伸並停止3-5秒,重複動作6-10次。   *如進行以上運動時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醫生。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22
HH_健康資訊_51 破解「脊柱側彎」常見謬誤

「如果有脊柱側彎可不可以做運動?」〔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是不是書包過重造成脊柱側彎?」面對一道又一道的問題,一眾爸媽既是緊張,又是擔心。一般來說,脊柱側彎不是會危害生命的疾病,但患上此症,日常生活有不少地方需要注意,重要的是不可有一種誤解,認為患有脊柱側彎不可做運動,與之相反的是,要多做運動才對。   書包過重令脊柱側彎惡化 首先,如何界定脊柱側彎?當脊柱彎度達10度或以上時便屬脊柱側彎。正常來說·人體的脊柱是垂直排列成一直線,但如果出現以下徵狀: 高低肩、肋骨不對稱、盆骨高低、經常有頸腰酸痛,就已經很大機會患有脊柱側彎。   是不是書包過重令脊柱側彎惡化 ? 首先,如何界定脊柱側彎?當脊柱彎度達10度或以上時便屬脊柱側彎。正常來說·人體的脊柱是垂直排列成一直線,但如果出現以下徵狀: 高低肩、肋骨不對稱、盆骨高低、經常有頸腰酸痛,就已經很大機會患有脊柱側彎。   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 ? 根據數據顯示,患上脊柱側彎的多為女性,比例約為 8:10 所以,就有家長擔心女兒患有脊柱側彎會不會影響將來生育 ? 答案是不會的,只要在發現後,多做針對性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以防止側彎的角度愈來愈大。   脊醫 VS 物理治療師 脊柱側彎不但會令人身體經常感到疲憊,而且會影響心肺功能,在外觀上亦會令人側目,所以確診脊柱側彎後,必須定期觀察,多做背部及腹部的肌力強化運動拉鬆繃緊的肌肉,並且時常注意平常的坐姿和站姿。如情況有需要的話必要時需要配戴外支架,作矯形的作用。   應該看脊醫還是物理治療師 ? 其實兩者皆能治療脊柱側彎,最大的不同是,脊醫著重手方治療,而物埋治療帥則主張以運動來矯正,事實上网者並不衝突,家長只要選擇信任的專業人士則可。   脊柱彎度參考 中度: 10 至 25 度 嚴重: 26 至 40 度 惡劣: 40 度以上 (需要動手術)   小忠告 脊柱側彎不但會令人身體經常感到疲憊,而且會影響心肺功能,在外觀上亦會令人側目,所以確診脊柱側彎後,必須定期觀察,多做背部及腹部的肌力強化運動拉鬆繃緊的肌肉,並且時常注意平常的坐姿和站姿。如情況有需要的話必要時需要配戴外支架,作矯形的作用。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2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2 頸源性頭痛

症狀: 頭痛多為單側,或兩邊同時但以其中一邊特別明顯,性質多為拉扯(tension),壓力(pressure)或隱隱作痛(dull),同時有頸痛和僵硬,痛處多由後枕(suboccipital)伸延至側顳(耳朵對上temporal),前額(frontal)或眼框(periorbital),有時或會伸延至同側手臂。症狀常在頭頸扭轉﹐傾斜或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加劇。而痛楚不是脈動性(pulsating),多無噁心反胃(nausea),嘔吐(vomit),畏光(photophobia)和畏聲(phonophobia), 或視力受影響的先兆(aura)等傳統偏頭痛(migraine )症狀。   症狀來源: 由於上段頸椎,即第1至3節(頸椎共7節)的神經,與後枕,側顳,前額,眼框以至顳顎關節(即牙骹Temporomandibular Joint)的感官神經在進入大腦之前會交匯於三叉神經核(trigeminal spinal nucleus),當這部份因為受到上段頸椎的小關節(facet),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肌肉﹐筋膜(fasciae)和其他軟組織的不適和痛楚不斷刺激,大腦則誤以為是頭面,後枕,前側額的疼痛;原理就像心絞痛會伸延至前胸,手臂,肩膀以至頸及下顎一樣﹐正因心臟的內臟神經(visceral nerve)與前胸,手臂,肩膀以至頸及下顎的表皮神經(cutaneous nerve)交匯於脊柱神經以致大腦不能分辨痛的位置。   診斷: 除了解頭痛的性質,起源,病史外,臨床檢查包括:   姿態檢測:當見有頭部及肩膀前傾和寒背,詳見文章: 上交差綜合症頭頸活動幅度:其中一側旋轉明顯減少:由於第1和第2頸椎的活動主要為旋轉﹐約佔整體頸部轉動超過一半幅度,上段頸椎活動受限時,轉向其中一側會特別困難。肌肉及軟組織檢查:常見有後枕肌肉(suboccipitals)或頸項旁肌肉(paraspinals)僵硬緊張或縮短,壓痛點(trigger point)反射至頭面或上肢的痛(referred pain)。頸椎關節檢查:物理治療師會細心檢查頁頸椎小關節(facet)的不同活動方向如: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以找出個別關節特定活動受限(restricted),並以手法(mobilization,manipulation)鬆解以改善關節活動。肌力檢查:深層頸屈肌群(deep neck flexor)和背肌及肩胛肌力偏弱會加劇不良姿勢,增加頸椎關節及肌肉壓力,造成個別肌肉更加僵硬的惡性循環影像診斷:個別個案須以X光,電腦掃瞄CT或磁力共振MRI排除其他病症   治療: 物理治療儀器: 經皮神經電刺激 (TENS:)可以放鬆緊張肌肉並減輕痛楚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減輕發炎,痛楚並控制腫脹 激光(low level light therapy): 減輕發炎,痛楚並促進血液 超聲波(ultrasound): 減輕發炎,促進血液,鬆解僵硬軟組織 手法治療: 鬆解活動受限(restricted)的關節,恢復關節正常活動,放鬆繃緊肌肉,減輕痛楚 軟組織鬆解: 鬆解僵硬黏連筋膜及軟組織,放鬆壓痛點(trigger point 復康運動:- 伸展:拉鬆繃緊縮短的肌肉- 強化:增加肌肉協調,控制,力量及耐力- 改良姿勢:提高意識以減少不良姿態   如果頭痛是...突發而非常劇烈或,隨時間越發加劇或,並有發燒,頸項強直或皮膚紅疹或,頭部外傷之後出現或,並有視力受影響應立即向就近醫生求診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1
HH_健康資訊_20220127_53 認清高踭鞋4大禍害

認清高踭鞋4大禍害 對甲/乙型肝炎沒有免疫力,從來沒有接受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而又有染病風險的人士。   禍害1: 腳趾變形 醫學研究早已証實,長期穿著高踭鞋會令腳趾及腳掌變形。尖頭鞋款更對腳拇指產生極大壓力, 令拇指旁關節變大 (Bunion), 嚴重者會使腳趾公和第二腳趾重疊(Hallux Valgus Deformity),需動手術才可處理。腳趾變形不但不美觀,還帶來痛楚,影響步姿,不得不防!    禍害2: 送你一對蘿蔔腳 韓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穿著高踭鞋行5小時,而每星期又著多過6天的年輕女士,小腿前方肌肉比穿平底鞋的女子發達2倍!而高踭鞋使小腿後方肌肉長時間處於繃緊狀態,踭越高,腳也就越緊,感覺上也好像變粗了。所以,蘿蔔腳是這樣鍊成的。   禍害3: 水腫 腳部血液循環好壞主要視乎腳踭活動的幅度和次數。不難想像穿著高踭鞋,其實是用腳尖走路,腳踭活動幅度自然減少,血液循環變差而出現腳部浮腫。巴西大學更指,長遠計可妨礙心臟健康。   禍害4: 提早老化 初時你可能只覺得膝蓋,大脾位和腰骨有些酸軟。但久而久之,因這些位置長期受壓,變成勞損和退化。科學研究已說明,穿高踭鞋與退化性膝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of Knee)和腰脊問題(Low Back Disorder)有莫大關聯。這亦暗示,愛靚唔愛命隨時令你未老先衰 !身為女人,你要我以後拒絕高踭鞋是絕不可能的事。但凡事取得平衡,盡量減少穿著來走路的時間,以及避免選擇後踭太高的鞋會是明智之舉。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手術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2016.12.1
所有文章
關於我們

盈健醫療成立於1997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份代號:1419),是香港最大型的醫療集團之一,營運至今,集團旗下共有接近60多間醫務中心,遍佈港九、新界及離島,轄下的醫療團隊龐大,有超過200多名醫生及牙醫以及超過800多名醫護團隊。服務包括全科、專科、牙科、中醫、物理治療、醫學診斷及造影等。我們更營運多間社區檢測中心、疫苗中心及提供醫療外展服務等,提供多元化及完善的專業醫療服務。多年來,透過我們的醫療網絡,已與接近三百萬名市民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

front-page
查閱更多
15+ Caring Company Logo_2024HPA2023 Logo 520pxW6382433490019501278154703 (1)MD_Logo_Chi_4C (5)5e54ce3f14762 (1)HKDA Brand Design Awards 2023_LogoHH_社會資本動力獎2022_Logo1New Project (2)Happy Company 10 Years 2022_Size adjust03010210+_CC_4c_3240102HKIM-Market-Leadership-Award-2018-2019_eDM_4HKMOS awardslogo-resizeMABE2017_logo(White)happycompany2017Good-Employer-Logo---col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