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五十肩好普遍,可以唔使理? 1. 五十肩是什麽? 五十肩其實就是俗稱的肩周炎,一般常見於40至60歲之間,其中女性更常見,而近期更有年輕化徵象。 五十肩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疼痛期、僵硬期和恢復期。 疼痛期: 一般可視為五十肩的初期,患者會感到肩部疼痛,特別在夜間或肩部活動時疼痛會加劇,因此肩部活動範圍會逐漸減少,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僵硬期: 雖然疼痛感減少,但肩部活動會大幅受限,關節部位逐漸比以前變得更僵硬,如舉手穿衣、梳頭或提重物等基本動作也變得困難。 解凍期: 肩部關節逐漸變得靈活,疼痛也會減少。而患者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或適當的運動去促進恢復的速度。 2. 五十肩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囊滑液會較少,而令肩關節的靭帶和關節囊變得較為僵硬 過度使用肩關節或意外受傷,如摔倒或提重物 肩關節周圍的組織發炎 長時間不良姿勢, 特別是在使用電腦時,長期肩膀前傾可能導致肩部肌肉和韌帶緊繃 缺乏肩部運動和伸展 3. 那麼五十肩會自行恢復,不用理會嗎? 五十肩一般可以維持數月至數年不等,而雖然一般情況下會逐漸自行痊癒。但發作時不但疼痛難耐,而且肩部活動範圍變窄,直接影響正常生活。因此一般會建議盡快求醫減輕痛楚及加快恢復的速度。而就着不同的階段,醫生會處方不同的藥物或建議進行不同的治療。 4. 五十肩有什麽治療方法? 一般醫生會透過物理治療,如伸展動作來恢復肩部靈活性和力量,而熱敷和冷敷亦有效減輕痛症。同時亦需靠患者進行居家運動,保持肩部活動。醫生亦會就嚴重情度而判斷是否處方消炎藥,甚至注射類固醇以減輕炎症。在較嚴重的情況下,醫生或會以關節鏡手術去進行修復或清理炎症組織。 如果長期覺得肩部緊繃,懷疑自己有五十肩,記得盡快求醫!
2025.10.20
耳鳴嚴重可以令聽力受損? 唔少人都經歷過耳鳴, 但係咪不用理會?又會唔會影響聽力? 1. 耳鳴是什麽?會影響聽力嗎? 耳鳴是指即使周圍環境中沒有該聲音來源,但聽到嗡嗡聲、嘶嘶聲,一般維持數秒左右就會暫停。不論小孩還是成人也有機會耳鳴,但如果有持續的耳鳴,就應該盡快求醫。有研究顯示,有9成的耳鳴患者都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因此耳鳴有可能是其中一種聽力受損的症狀。 耳鳴有分為兩大類,客觀性耳鳴和主觀性耳鳴。前者和後者的最大分別在於患者所聽到的耳鳴聲音,其他人用耳筒是否也可聽到。客觀性耳鳴的話, 其他人用耳筒是可以聽到的,但主觀性就只有患者本人聽到。 2. 究竟是甚麽造成耳鳴? 耳鳴的成因未明,但以下因素均與耳鳴有關: 長期處於高分貝的環境如演唱會、裝潢工地。 聽力損失: 年齡增長,聽力會逐漸減弱,也與耳鳴有很大的關係。 耳部疾病:中耳炎、內耳感染或耳垢過多阻塞耳道也會影響聽力及引起耳鳴。 藥物副作用:非類固醇抗炎藥、某些抗生素和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或會引起耳鳴 顳顎關節疾病:由於頭部或頸部受傷會有機會損傷到耳朵的結構,從而影響傳遞聲音信號到大腦,引起耳鳴。 3. 耳鳴是可以預防的嗎? 如想預防耳鳴並保護聽力,最好在燥音大的環境下使用耳塞,又或者避免長期停留在燥音大的環境中。同時使用耳機時也要注意音量,並建議定期進行聽力檢查。 由於聽力損失可大可小,而且長期耳鳴,也會直接影響日常生活質素,因此建議盡快接受檢查並求醫。 資料來源: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香港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 耳鳴知多少
2025.10.20
生暗瘡真係小事?到咩程度先應該睇醫生? 1. 所有暗瘡都是一樣的嗎?有分不同的種類嗎? 一般最常見的暗瘡有以下種類: 白頭暗瘡:皮膚表面隆起,內部有白色或黃色的膿。 黑頭暗瘡:開放性粉刺,表面顏色較深。 丘疹:小的紅疹,沒有膿。 膿皰:通常為紅色且表面有白色膿頭,一般已視為中度發炎。 結節:較大且堅硬的,深埋於皮膚中。 囊腫:比結節型大的,且內部充滿膿,一般痛感比較大。 如果皮膚已發紅,即代表已有發炎徵兆,這個情況一般不建議自行擠破。因為擠破後有機會加重發炎情況,甚至會留下疤痕。 2. 有什麽方法可以有效預防暗瘡? 除了日常保持心情愉快,各位也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預防暗瘡: 潔面習慣:早晚各一次使用溫和的護理用品潔面,避免過度清潔。不要經常用手接觸面部。 飲食習慣: 避免進食過多高糖、高脂肪食物、乳製品等。 生活習慣: 定期運動,減少熬夜。 3. 什麽情況下要看醫生呢? 又有甚麽治療方法? 暗瘡一般都於青春期發生,由於荷爾蒙影響就會引發暗瘡的增長,因此不少成年人在壓力過大或飲食不平衡的情況下也會生暗瘡。 大部分暗瘡會於青少年過後逐漸減退,如成人持續「爆瘡」2個月以上也未見有任何改善,就建議向醫生尋求協助。醫生會按你的皮膚狀況,而處方外用和內服藥物,如異維A酸、抗生素等。如情況嚴重,或會建議以類固醇、激光治療去減輕炎症和疤痕,促進皮膚修復速度。
2025.10.20
突然頭暈或失去平衡感,有機會係中風先兆? 有冇人都試過行行下路,頭暈或失去平衡感?以為只係低血糖,其實有機會係中風先兆! 1. 什麼是中風? 中風一般有分三類,分別是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缺血性中風指的是動脈內形成血栓,阻礙血流,又或者是血管壁變厚,導致血流減少。出血性中風就是因為腦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而影響到腦血液循環。而短暫性腦缺血則是俗稱「小中風」,一般會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而24小時內就會恢復正常。 2. 中風有什麽症狀? 半邊面部下垂,表情不對稱 言語表達有困難,口齒不清 一側四肢無力 感到劇烈頭痛,或頭暈 失去平衡力 3. 哪些人是中風高危人士? 中風其實是有高危因素導致的,相關人士可以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預防中風。 高血壓、高膽固醇 糖尿病 心臟病 家族病史 吸煙、過量飲酒 肥胖 4. 中風有治療的黃金期嗎? 由於中風一般病發得較突然,如果經醫生判斷為缺血性中風,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 在3 小時內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治癒成數會較高,因此發現有問題時必須要分秒必爭地接受治療,把握黄金3小時求醫。
2025.10.20
新冠肺炎風險仍然存在,政府資助新冠口服藥物降低死亡風險 新冠肺炎(Covid-19)時至今日雖已緩和,但仍未稱得上是疫情絕跡或疫情消失,因感染新冠致死的個案從未間斷,每年仍持續不斷有新的感染者死亡個案。 爲什麽新冠至今仍不容忽視? 新冠肺炎雖然不再處於全球大流行的狀態,但世界各地的新冠感染及死亡個案仍持續不斷,本港亦然,至今每年仍有新的新冠致死個案。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23年1月30日至2024年12月28日,累計經初步評估為死因與2019冠狀病毒病有關的死亡個案仍高達1,398 宗,在新冠絕跡或新冠消失前,情況都絕對不能輕視。 政府有相關的資助服務嗎? 其實政府為新冠而採取的措施並沒有因為疫情過後而中斷,好像政府至今仍有為合資格人士提供新冠疫苗注射服務,詳情可參考政府專題網頁: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6934.html 另外,政府亦有為合資格新冠患者,免費提供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此類新冠口服藥能為患者減輕症狀,降低輕症轉重症或住院治療的風險達 85-89%,建議在感染後出現症狀的5天內取得及適時服用,特別是一些高風險群組患者。藥物可於私人市場向醫生申請計劃及索取,而盈健亦是其中合資格為政府派相關藥物的機構,確診患者如有需要,亦可到你鄰近的盈健醫務中心查詢,詳情可參考下面連結: https://humanhealth.com.hk/zh-hant/Gov-funded-Programme/details/covid_paxlovid 常見問題 Q&A 新冠口服藥要服食多少天? 出現症狀的 5 日內服食,共 5 天療程,期間不能停藥。 新冠口服藥服食前有什麼特別人士需要留意嗎? 只要是12歲以上人士,即使孕婦或哺乳媽媽均可使用此藥。但成份會影響肝酵素,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肝衰竭患者不適宜使用。另外成份亦可能與膽固醇類藥物、HIV類藥物相沖,如有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服用新冠口服藥前請先向醫生徵詢意見。 新冠口服藥有任何副作用嗎? 目前已知Paxlovid可能產生之副作用或潛在的不良反應,常見有味覺改變及腹瀉,另外也較少機會會出現輕微的頭痛、嘔吐、腹痛、噁心、高血壓及總體感覺不適等,不良反應一般於服食完整個療程藥物後便會消失。其他詳細情況或如出現較大不適感,建議可向醫生查詢及求醫。
2025.3.18
4款人工晶片 助白內障患者重拾視力 白內障是什麽?有什麽方法可以根治? 白內障是指眼睛內的晶體變混濁。要治療白內障,做手術是唯一根治的方法。現時白內障的科技成熟,傷口小(2.2mm)、復原快。進行白內障手術時,醫生會為病人拿走混濁晶體,再植入人工晶體。 人工晶體是什麽,我該選擇哪一款人工晶體? 人工晶體有不同選擇,包括: 單焦距人工晶體——只有一個焦距清晰,患者可以選擇看近、中或遠距離時較清淅,手術後有機會在看其他距離事物時佩戴眼鏡。如果做完單焦距人工晶片想減少依賴眼鏡可以用單視覺療法(Monovision),用晶片調節一隻眼晴看近,另一隻眼看遠的事物。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術前醫生會評估是否適合。 多焦距人工晶體——晶體上有不同的焦距環,讓不同距離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好處是患者毋須佩戴眼鏡也可以看到遠和近景像。手術後大腦要時間適應新的方法看影像。術後有機會出現光暈和眩光現象,暗的環境清晰度會較差。 擴展景深人工晶體——用光學科技來拉長景深,提供遠至中距離的連續視覺,於轉換視覺時更自然,也會比多焦晶體少些光暈和眩光問題。 散光人工晶體——如果有散光問題,單焦、多焦和擴展景深人工晶體可以加上散光度數,改善散光問題。 各種的晶片有不同優點及缺點。醫生為病人選擇適合晶片有很多因素,如患者想不想戴眼鏡、生活習慣及工作需要、眼睛本身有無其他眼疾,如青光眼和黃斑病患者可能不適合植入多焦距人工晶片。
20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