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何謂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又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或前列腺肥大,是中年及老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它不是癌症,而是前列腺這個小腺體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大,壓迫到尿道,導致排尿不順。簡單來說,就像是前列腺「長大了」。據衛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香港約有一半50歲以上男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問題。 前列腺是什麼?為什麼會增生? 想像一下,人體的泌尿系統像一條水管,前列腺就是包圍在尿道(從膀胱排出尿液的管道)周圍的一個小核桃大小的腺體。它主要負責產生精液的一部分,帮助精子活動。隨著年齡增加,男性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如雄性激素影響)會讓前列腺的細胞增多,腺體逐漸變大,慢慢便會擠壓尿道,造成問題,嚴重的前列腺增生更可以令前列腺腫脹得像個芒果般大。醫學上,這通常從40-50歲開始出現,原因包括年齡、荷爾蒙失衡和遺傳因素。 前列腺增生有什麼常見症狀? 前列腺增生不會突然發生,通常是漸進的。早期可能沒感覺,但當腺體壓迫尿道時,就會出現問題。常見症狀包括: 頻尿:尤其是晚上,常需要起床上廁所(夜尿)。 尿急:突然很想尿,忍不住要馬上跑廁所。 尿流弱:尿尿時水流變細、斷斷續續,像擠牙膏一樣費力。 排尿不乾淨:尿完後還覺得膀胱有尿沒排空。 其他:有時會伴隨尿痛或血尿,但這較少見。如果嚴重,可能導致尿路感染或腎臟問題。 這些症狀會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但不是所有男性都會有嚴重症狀,視乎增生程度,有些人只會輕微不適。 什麼人比較容易會前列腺增生? 年齡是主要因素(50歲以上風險增加),其他風險包括: 家族遺傳:如果父親或兄弟有類似問題,你也較易發生。 生活習慣:肥胖、缺乏運動或飲食不均衡可能加劇。 其他健康狀況:如糖尿病或心臟病,也可能間接影響。 好消息是它不是癌症,也不會轉變成癌症。但如果忽略,可能併發症如膀胱結石或尿滯留。 如何診斷? 如果你有疑似症狀,醫生會先問病史和做體檢,包括直腸指檢(檢查前列腺大小)。其他檢查可能有尿流測試、超音波或PSA血液檢查(排除癌症)。 治療則依症狀輕重而定。 如何預防或緩解?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可以從生活入手: 維持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少吃紅肉。 定期運動,如散步或游泳,帮助泌尿系統。 避免憋尿,晚上少喝水。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處理。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老化的自然現象,就像頭髮變白一樣常見。及早注意症狀,尋求專業意見,就能有效管理。如果你有排尿困擾,別害羞,盡快看醫生。這不僅能改善生活,還能避免併發症。
2025.10.24
疣是什麼?是否一定要切走? 疣是什麼,是否一定要切走? 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看起來像小小的硬塊或肉粒,可能出現在手、腳、面部等地方。它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並不危險,但有時會讓人尷尬或不舒服。很多人會問:「疣一定要切走嗎?」答案是:不一定! 疣是什麼? 疣是皮膚上因病毒感染而長出的小贅生物。HPV病毒會透過皮膚小傷口進入,刺激皮膚細胞過度生長,形成疣。它有點像皮膚的「不速之客」,雖然無害,但可能影響外觀或引起輕微不適。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疣在各年齡層都常見,尤其小孩和年輕人,因為他們的皮膚接觸機會多(如共用毛巾或赤腳走路)。 疣有哪些種類? 疣有不同類型,樣子和位置各異: 尋常疣:粗糙、硬硬的小粒,常見於手或手指。 足底疣:長在腳底,走路時可能痛,像踩到小石頭。 扁平疣:平滑、小的疣,多見於臉或腿,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尖銳濕疣:出現在生殖器附近,屬特殊類型,需特別注意。 每種疣的處理方式可能不同,視乎位置和症狀。 為什麼會長疣? HPV病毒是罪魁禍首!它透過直接接觸傳播,例如: 握手或觸碰感染者的皮膚。 共用毛巾、鞋子或在公共泳池赤腳。 皮膚有小傷口,病毒更容易入侵。 免疫力低的人(如壓力大或生病)更容易長疣。幸好,疣通常不會引發嚴重健康問題。 疣是否一定要切走? 好消息是很多疣會自己消失!特別是小孩或年輕人的疣,可能在幾個月到一兩年內被免疫系統「趕走」。但如果疣: 影響外觀,讓你感到尷尬。 引起疼痛(如足底疣)。 快速增多或擴散。 出現在敏感部位(如臉部或生殖器)。 這時可能需要考慮處理,具體方法要諮詢醫生。 如何決定是否切走?有哪些處理方法? 疣不一定需要切除,視情況而定。以下是常見處理方式: 觀察等待:如果疣不痛不癢,可先觀察,許多會自行消退。 藥物治療:藥房有含水楊酸的藥膏,可軟化疣,幫助脫落。需耐心使用數週。 冷凍療法:醫生用液態氮冷凍疣,讓它脫落,簡單且常見。 雷射或手術:針對頑固或大面積的疣,醫生可能建議雷射或小手術切除。 其他:如電燒或化學療法,適合特定情況。 重要提醒:不要自己用刀剪或撕疣,可能導致感染或擴散!尖銳濕疣更需專業診治,因它與性傳播相關。 如何預防疣? 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以下方法有幫助: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小傷口。 不要共用毛巾、鞋子或個人用品。 在公共泳池或健身房穿拖鞋。 增強免疫力:多吃蔬果、保持運動、充足睡眠。 什麼時候看醫生? 如果疣有以下情況,建議看醫生: 快速變大、變色或出血。 疼痛或影響日常生活。 長在臉部、生殖器等敏感部位。 不確定是不是疣(需排除其他皮膚問題,如皮膚癌)。 香港的皮膚科或全科醫生可提供專業檢查,確保安全。 如果有疑問,別自己亂處理,找醫生是最佳選擇!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具體請依醫生建議。
2025.10.24
感冒定流感,你分唔分得清?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都是呼吸道傳染病,但它們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通常來說,流感的症狀較普通感冒來得嚴重且突然,還有機會帶來較嚴重的併發症。普通感冒患者通常會有流鼻水的症狀,而流行性感冒患者則更容易出現如肺炎、細菌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因此,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行性感冒及其併發症的重要措施。
2025.10.24
普遍癌症都有先兆,求醫黃金期只得3個月? 個個一聽到「癌症」都會聯想到死亡、不治之症,究竟癌症是否真的沒有預防方法,更沒有先兆可以發現? 1. 癌症在香港常見嗎?又是什麽造成呢? 癌症在香港的死亡率相當高,約佔全港總死亡數字的30%,如經常聽到的「大腸癌」、「乳癌」和「肺癌」等都是在香港最常見的。但其實大部分的癌症在早期階段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先兆或症狀,如果可以及早發現,治癒患往往會大大提高。 癌症其實是因人體內的細胞變異,不受控制地增殖分裂,最後造成腫瘤。而腫瘤有分良性及惡性,惡性腫瘤就是我們所稱的癌症。 2. 癌症有什麽先兆或症狀嗎? 體重減輕 夜間出汗或發燒 持續感到疲勞 不明原因的疼痛 皮膚變化: 皮膚有不明瘀傷或腫塊 吞嚥困難或口腔持續潰瘍 腸道習慣改變: 消化不良、噁心、持續便秘或腹瀉 3. 癌症的治療黃金期有多久? 由於這些徵兆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建議大家要對自己身體狀況提高警覺,若感到不適,記得盡快求醫。雖然各癌症的發展時間長度因癌症類型而異,沒有一個固定的「多少個月」的標準。但越早發現癌症往往可以提高治癒率。 以大腸癌為例,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資料,於第一期發現癌症的存活率可高達95.7%,但到第三期已跌至68.7%。因此早期診斷的癌症患者其生存率通常高於晚期患者,而我們一般建議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2025.10.20
經期突然嚴重唔準,可以好大件事? 每個女士個個月都一定有幾日煩躁,月經失調可以好大件事? 1. 正常的生理期應該維持多久? 大多數女生的月經週期約為28天,正常範圍可在21至35天之間。而每次生理期的持續時間通常為3至7天左右。 2. 月經失調就是月經遲來的意思嗎? 在甚麼情況下才要求醫呢? 月經失調其實不只代表月經遲來,以下症狀也可以是月經失調: 經血量過多或過少 經期持續時間超過8天少於3天 月經期間伴隨劇烈腹痛 在40歲之前閉經 如果長期月經失調就建議諮詢醫生以進行全面檢查及獲得適當的治療。 3. 甚麼原因導致經期不規則? 月經失調可以是因壓力、荷爾蒙水平、甲狀腺問題等引起,而月經失調就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的症狀之一,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是因為荷爾蒙失調而導致排卵不規則或無排卵,因此也可能出現不孕情況。多囊卵巢綜合症更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心臟病及子宫内膜癌等健康問題。由於至今也沒有準確的病因,醫生一般會處方口服避孕藥,以調節月經週期並減輕症狀。而患者亦需保持良好的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有助穩定排卵情況。 如果發現自己長期經期失調,記得盡早向醫生諮詢,並進行婦科檢查啦!
2025.10.20
成日會突然覺得身體好似被針拮咁,可能係神經出現問題? 1. 爲什麽會神經受損? 外傷 椎間盤突出或腫瘤壓迫到神經 自身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等 缺乏維他命B 長期服用藥物或酒精 2. 神經受損有什麽症狀? 皮膚感到麻木或刺痛,像被針拮咁 觸摸到指定部位或寒冷的東西時會感到疼痛 疼痛反應減少,即未能感覺本身該感到的疼痛 3. 如何預防神經受損? 如果想預防神經受損,大家可以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飲酒及多做運動,同時也建議定期作身體檢查。而糖尿病患者就要多注意自己的血糖指數。以上方法均有助減低患上神經痛的風險。 4. 神經痛和肌肉痛是一樣的嗎? 身體突然感覺到針刺感,究竟係肌肉痛定神經痛?雖然皮膚沒有任何傷口,但觸摸時又會感到刺痛,其實不一定是抽筋或肌肉痛,而可能是神經受損而導致。 神經痛和肌肉痛是有所不同的。 神經痛 肌肉痛 原因 由疾病或受傷引起 由緊張、壓力、過度使用和輕微受傷或拉傷造成的 痛感 刺痛、麻刺和鋒利的感覺,特別是觸摸到指定部位或寒冷的東西時痛感會更明顯 肌肉可能感到僵硬或酸痛, 按壓該部位的肌肉或用力時會感到酸 神經痛其實只是神經受損的其中一種症狀,如果疑慮自己有神經受損的情況,記得盡快求醫接受治療。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