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
香港
上海

最新消息

醫療事業 從心出發 盈健醫療集團首席醫務總監 彭麗嫦醫生
2021.1.14
Coverstory_0108_01

彭麗嫦既是醫生,也是醫療集團管理人,她唸醫科出身,也讀過EMBA,放下聽筒,走出診症室,換上行政服,當管理、建團隊、定策略,亦駕輕就熟。她說,醫療是「對人」行業,無論擔當任何角色,皆要對人「有興趣」,做事冷靜也需有感情,醫療工作有溫度、不冰冷。「所謂用心做,不是獨自埋頭苦幹便行,你要有一份同理心,正如行醫,你是『睇人』,而非單純『睇症』,需急他人所急、關顧代入病人身心、家庭及工作需要,甚至財政負擔的整體考慮,作出合適到位治療方案建議。至於管理也要投入感情,『有feel』很重要,和團隊產生共鳴,大家理念一致。」事業穿梭醫務與管理兩邊,更要「一心二用」。

 

醫生變身管理人

她形容,經營醫務中心,需要另一種頭腦,知識技能跟行醫截然不同。當年踏足商業世界,也是邊做邊學,首次物色商場舖位,「膽粗粗」參加招租面試,令她大開眼界。「坦白說,醫生很少參加面試,連見工面試也甚少,平日就是專心鑽研如何醫治病人。那次參加租務面試,數位面試官向我提出經營上的問題,例如診所如何營運、有何策略定位、現金流怎樣安排等,雖然有些財務術語不甚理解,但我也盡力回答問題,分享經營理念。那次經歷令我上了寶貴一課,像跳出醫學的框框,走進實戰商業世界。」

 

其後順利開設首間醫務中心,以「仁心稱心」為宗旨,不斷改進營運模式,贏得口碑。同時把行醫和經營理念推廣出去,服務更多市民和社區。後來業務快速擴展,在短短5年間,在各區開設20多間診所,她需與時間競賽,招募人才建立團隊。「平均1年開5間醫務中心,請人有很大挑戰,既要招聘足夠前線醫護人員,確保周一至日也能如常運作,同時要建立管理團隊,為前線發展提供支援。」

1997年,是彭麗嫦事業轉捩點,當年她與合夥人成立盈健醫療,在九龍東開設首家醫務中心。她要一人分飾兩角,行醫之餘,亦要兼顧日常管理,從招聘員工到營運執行,事無大小,皆要親力親為,對從未涉足商業世界的她,可謂挑戰重重。

1997年,是彭麗嫦事業轉捩點,當年她與合夥人成立盈健醫療,在九龍東開設首家醫務中心。她要一人分飾兩角,行醫之餘,亦要兼顧日常管理,從招聘員工到營運執行,事無大小,皆要親力親為,對從未涉足商業世界的她,可謂挑戰重重。

 

初時招聘醫務中心助理,她常變身HR人員親自面試,累積一番揀人心得。「面試在診所進行,我為病人診症後,隨即變身面試官,叫應徵者進房面試傾談。揀選人才,最重要是針對工種職能,提出合適問題,看應徵者是否具備相關質素。醫務中心助理負責登記接待、協助醫生應診,常要面對病人查詢,因此為人需淡定穩重,方能予人信心。若然回答問題張皇失措,說話不敢望人,那就多花時間培訓才行。」

 

由前線做起 晉升區域經理

集團經多年發展,已建立專業醫護團隊、一條龍醫療服務配套和營運管理三大範疇的完善架構,至於前線門診也有醫務中心主任、經理、區域經理,主理日常運作。隨著集團2016年在聯交所主板上市,彭麗嫦亦成為上市醫療集團共同創辦人兼首席醫務總監,目前管理旗下近70間醫務中心。

 

不少人認為,投身醫療行業門檻甚高,如醫生、護士、治療師等,皆需擁有相關專業資格,但事實上行內不只有這些專業工種職位,對前線門診服務、營運管理人才也有很大需求。尤其近年集團式醫療中心發展迅速,正正令行內職位工種更趨多元化,並開拓了營運管理事業階梯,年輕人即使沒相關知識經驗,入行也可透過接受專門培訓,以醫務中心助理為事業起點,逐步晉升,成為管理團隊一員。「我們有不少員工,入職由醫務中心助理做起,工作十多年,現已成為區域經理,負責管理十多間醫務中心。」

 

彭麗嫦續說,盈健醫務中心建立高質素和績效營運平台,除有各科醫生和治療師等在前線專注提供專業服務外,各種行政管理事務如業務發展、客戶服務、藥物安全及採購、庫存管理、財務安排以至人才招聘和培訓等,皆需要專業營運和管理團隊悉心打理,年輕人若由醫務中心助理做起,不斷累積經驗,接受管理領導培訓,也可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才。「我們為醫務中心助理設立多級晉升機制,新人可逐步晉升為高級助理、中心主任、中心經理、區域經理。若晉升至區域經理,需負責管理多家醫務中心,另也會從行政『功能』增加權責,專責集團各項行政職務,像客戶服務、設施管理、病人關顧等。年輕人若有志入行,沒經驗也不緊要,我們將提供為期6個月在職訓練,讓新人掌握多種知識,如專業操守、人體生理學、基礎護理培訓、醫學儀器操作、感染控制、藥物學等,之後慢慢累積經驗,深化管理知識技能。」

彭麗嫦說,員工定期舉辦活動,運用創意,展示公司價值理念。

彭麗嫦說,員工定期舉辦活動,運用創意,展示公司價值理念。

 

至於人力資源、財務、資訊科技等後勤部門,也可為有志入行者提供不同發展路向。彭麗嫦強調,醫療服務融合創新科技乃大勢所趨,Health Informatics(醫療資訊學)將大行其道,對IT人才需求日增。「我們推行電子病歷多年,系統不斷累積資料數據,需有IT人才提供基建、支援和保安服務,未來將加強數據分析,優化管理和營運。此外,我們亦積極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平台,與病人互動,預計將來客戶從登記、問診、付款甚至保險索償,也可一站式處理。」

 

管理人的理性與感性

彭麗嫦出身自基層家庭,父親從事機械工程行業,家中有數兄弟姊妹,她排行最大,自小用功讀書,立志當醫生,後來如願考入中大讀醫科,學習過程雖然艱辛,考驗重重,但也享受其中:「5年大學生涯,讓我體會到,書海宏大,學海無涯,而我能有幸暢遊當中,很感恩亦很滿足。」

 

畢業後到公立醫院實習,由學院走上前線,學以致用並接受極限考驗。「在醫院實習,常捱更抵夜,工作要36小時on call,曾試過連續72小時當值,無論對思想、情緒、體力、行為,也是極大挑戰。你要抵得住疲累,保持頭腦清醒、情緒穩定,時刻做正確決定並無誤地執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冠心病房實習時,需密切照顧許多急性心臟病病人,我每隔一兩小時便要為他們抽血化驗,時刻監察病情變化,整個深宵,在醫院不停進出病房,拿樣本去實驗室化驗,夜闌人靜,走廊梯間空無一人,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我提醒自己,每一步對病人也極重要,縱使疲憊也要堅持下去。」

 

因有感在公立醫院工作比較規律,她希望嘗試一些挑戰,後來機緣巧合下到私營機構執業,發現在社區接觸到的病人層面跟公營大為不同。「在社區行醫,跟醫院病房很不同,病人多來去自如,溝通又來得直接,除了治療,也很適合多做疾病預防工作,把防病防患關卡大大提前,促進『病向淺中醫』,彼此建立密切醫患互信關係,我喜歡這一種守護的體驗,滿足感形成強大驅動力,自此便決定日後事業路向,希望成立為社區服務的醫務中心。」

 

創立業務,經營管理,需理性和感性兼備,決策需冷靜思考,管理則要投入感情。「當管理人,你要與人有共鳴,同事是否開心滿足、愛工作有熱誠、事業能否不斷增值提升有所發展、對公司有否歸屬感和共同目標理念,你也需關注,為他們設想,擁抱公司文化及傳承。醫療行業工作頗為穩定,我們不少同事服務十多廿年,事業和集團一起成長。他們畢業便加入公司,能跟公司與時並進、投入工作,由醫務中心助理變為主任、經理,還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彼此建立深厚感情,這是難能可貴的經歷,而他們也是公司寶貴的人才資產。」

彭麗嫦認為,隨著市民日益注重健康,加上本港人口老化,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勢必與日俱增,行業發展將更趨蓬勃,就業前景可觀。

彭麗嫦認為,隨著市民日益注重健康,加上本港人口老化,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勢必與日俱增,行業發展將更趨蓬勃,就業前景可觀。

 

隨著業務不斷擴展,她的工作涉獵層面愈來愈廣,漸覺知識不足,於是在數年前攻讀EMBA課程,增進商管知識。經營管理業務,與行醫看似南轅北轍,但彼此有著共同要素。「我一向相信,凡事皆要用心做,行醫如是,管理亦然。對我來說,經營業務不無挑戰,但只堅持信念,不斷求真創新、努力不懈、與夥伴互惠共贏,定能克服困難挑戰。」

 

本港醫療從業員 十年增五成

醫療業一向渴求人手,在疫情下,從業員人數不跌反升,人手需求持續增加。據統計處數據顯示,「人類保健服務」行業,包括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各類從業員數目,過去十年增長強勁,由2010年9.2萬人,增至今年第三季14.1萬人,增幅達53%之多。而較去年9月則上升4%,反映疫情中就業仍持續增長。

 

此外,過去10年行內機構數目增幅亦顯著,由6,323家增至目前9,083家,增長逾四成,反映業內無論機構業務和人手編制持續擴展。

 

資料來源:recruit.com.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