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訊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病原體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是指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群組個案。根據內地衞生部門的調查,病原體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病徵 根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個案的病徵包括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現時資料顯示潛伏期介乎1至12.5天(估算的中位數為5至6日),但可長達14天。 治理方法 主要為支援性治療。 預防方法 現時沒有預防這傳染病的疫苗。 健康建議 要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市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正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及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外遊預防措施 市民外遊時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切勿前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社區傳播的湖北省; 避免在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社區傳播的國家/地區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避免到訪醫院。如有必要到訪醫院,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重個人和手部衞生;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 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 切勿進食野味及切勿光顧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注意食物安全和衞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外科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遊領隊,並盡快求診;及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其他病徵,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到訪的地方及有否接觸動物;並佩戴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 Sourc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2020.2.11 小心 ! 看不見的「內臟脂肪」 一般人看見自己的「肥肉」就會心生燒脂減肥大計,但原來肉眼看不見的肥肉──「內臟脂肪」才最為可怕,卻偏偏最容易被人忽略。 「內臟脂肪」與「一般脂肪」有甚麼不同 ? 大眾一般認為脂肪是「肥肉」,可見於身體各部分,例如手臂、肚腩、大腿等。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是指儲存在腹部內器官,如肝臟、腸道周圍的脂肪,它被稱為「活躍脂肪」,會釋出多種的細胞激素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包括胰島素抗性,從而引發不同的心血管毛病及代謝性疾病。 如何得知自己內臟脂肪是否過高 ? 留意自己有沒有中央肥胖,中央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內臟脂肪,如想準確量度內臟脂肪,須進行磁力共振(MRI scan)或電腦掃描(CT scan),但因價格、時間及輻射等因素,這些通常只在醫學研究上使用。 男士腰臀比 > 0.9 >> 即屬中央肥胖 女士腰臀比 > 0.85 >> 即屬中央肥胖 是不是只有「肥人」才有內臟脂肪的問題 ? 不是,看起來瘦但有較多內臟脂肪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在亞洲人中的比例較高。因為他們外形瘦削,進食時比較沒有節制,又缺乏鍛煉肌肉的運動,令肌肉量少而且比例低,產生沒有脂肪的錯覺,再加上內臟脂肪是於腹部內器官附近,令人忽略並造成潛在危險。 醫生小貼士 ? 長期不理會高內臟脂肪,可引發多種疾病,例如: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或膽固醇、認知障礙、中風、乳癌、大腸癌等。 保持運動的習慣,建議一星期做2至3次持續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單車和游水。 注意飲食,食物應少油少糖,烹調以蒸、烚為主,避免煎、炒、炸的方式。 2019.11.5 注意!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不少人提起「膽固醇」都怕怕,皆因心臟病、中風、血管栓塞……這些可怕疾病都與膽固醇有關。然而是否盲目避開膽固醇就可以?瘦人又一定「免疫」嗎?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嗎? 不是! 膽固醇是人體維持細胞完整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脂肪的一種,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其中的成分更是用來消化脂肪。膽固醇有分好與壞,「好膽固醇」水平偏低 (低於1 mmol/L)的人和「壞膽固醇」水平偏高(高於3.4 mmol/L)的人一樣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因此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而應該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 飲食小貼士: 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新鮮水果和高纖維食品 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奧米加3,如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或魚油 避免積聚「壞膽固醇」︰肥肉脂肪、動物內臟、雞皮、豬腳、鴨掌、蛋黃、蟹膏、大閘蟹、蝦、蠔、墨魚等 「瘦人」不用擔心膽固醇問題? 肥人瘦人都要注意! 不少身形纖瘦的人士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首先,要認清膽固醇有70%是身體自製,30%由外來因素形成,如食物;而身形纖瘦的人士可能受到基因影響,令肝臟不能自控地製造過多膽固醇,消除膽固醇的能力亦較低,從而導致膽固醇過高,如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身形纖瘦的人士亦必須加以警剔。 除了吃藥,還可以怎樣改善膽固醇水平? 由每日生活做起!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每每碰上高膽固醇的人士,作為醫生一定不厭其煩提醒病人控制體重、日常注意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勤做運動等,沒有甚麼藥物的功效能比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得更見效。曾有病人用心、積極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在3個月至半年間就看到膽固醇指數有所改善。 20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