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新冠肺炎疫情下,現時大家雖然在室外的防疫意識已有所提升,但其實回家前後的衞生措施亦不容忽視,否則會有機會暗藏細菌病毒,增加患病及傳染家人風險。盈健與你齊心抗疫!以下列舉5大家居抗疫小貼士,大家緊記要做好防疫措施,時刻保持清潔衛生,避免受病毒感染! 【TIPS 1:用漂白水清潔鞋底】鞋子入屋前應先進行清潔,以免將病毒細菌帶回家,首先預備一支1:99稀釋漂白水噴劑,噴於鞋的底面,待風乾後才將鞋子放入屋內。或在門前預備地氈,回家前將1:99稀釋漂白水噴於鞋的底面,把鞋印在地氈上,再進入屋內。 【TIPS 2:除下及妥善處理口罩】街外滿佈細菌,入屋後應盡早除下口罩,建議可預先於近門口位置預備小膠袋/一般卷裝保鮮袋,以酒精搓手後,除下口罩(只接觸口罩的橡根),避免觸摸口罩內外部分,將口罩放入膠袋或保鮮袋封好再棄掉。 【TIPS3: 更換衣服及沐浴】返工放工經過很多地方和接觸不同的人,隨身的衣物藏著無數細菌,所以回家後應即時更換衣服及沐浴,換上乾淨的家居服,以防病菌逗留於家中。沖涼最好先洗頭髮、再洗身體和面部。 【TIPS4: 妥善處理外出時穿過的衣物】盡量每日更換衣物,大褸/厚外套等衣物無法每日清潔更換,切勿掛回衣櫃,盡量將外穿衣服掛離日常衣物,避免污染其他衣服。如果家中有高溫蒸汽熨斗,也可以用於清潔外套,由於蒸氣熨斗噴出的蒸氣達攝氏100度,理論上具消毒殺菌效果。 【TIPS5:清潔手提電話】手提電話是極度極度極度需要清潔的物品之一,由於大家經常接觸到它,細菌很容易透過手機表面傳播。建議大家可用酒精濕紙巾或稀釋漂白水抹手機表面及手機殼。
2020.3.13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病原體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是指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群組個案。根據內地衞生部門的調查,病原體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病徵 根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個案的病徵包括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現時資料顯示潛伏期介乎1至12.5天(估算的中位數為5至6日),但可長達14天。 治理方法 主要為支援性治療。 預防方法 現時沒有預防這傳染病的疫苗。 健康建議 要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市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正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及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外遊預防措施 市民外遊時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切勿前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社區傳播的湖北省; 避免在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社區傳播的國家/地區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避免到訪醫院。如有必要到訪醫院,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重個人和手部衞生;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 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 切勿進食野味及切勿光顧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注意食物安全和衞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外科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遊領隊,並盡快求診;及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其他病徵,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到訪的地方及有否接觸動物;並佩戴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 Sourc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2020.2.11 子宮頸癌疫苗 | 九價HPV疫苗注射根據醫院管理局2016年數據,每年有510個子宮頸癌新症,有151人死於子宮頸癌。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是導致子宮頸癌的其中一個原因,而女士於26-30歲及46-55歲是感染高峰期。 不論男士、女士都有感染HPV的風險和罹患相關疾病的可能。 一旦受到感染,就有機會引致以下疾病: 男士 女士 肛門癌 肛門癌 生殖器官濕疣(椰菜花) 生殖器官濕疣(椰菜花) 亦有機會令伴侶因感染HPV而患上癌症及濕疣(椰菜花) 外陰癌及陰道癌 子宮頸癌 如何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戒煙及避免吸入二手煙 使用安全套減低HPV感染風險 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細胞檢驗 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 有關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 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HPV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男性女性皆可接種。 現時在香港較為普遍的HPV疫苗是4合1疫苗(四價HPV疫苗)及9合1子宮頸癌疫苗 (九價HPV疫苗),均屬於處方藥物,必須經註冊醫生臨床評估後才可使用。其中九價HPV疫苗能對抗9種不同的病毒,所引發約80-90%的HPV相關癌症與疾病,是一個較全面的選擇。施打九價HPV疫苗,除了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等相關癌症外,還可以預防尖形濕疣(菜花)等性病,並且不分男女都可以施打。以下是四價HPV疫苗及九價HPV疫苗的一些分別: 四價HPV疫苗 九價HPV疫苗 能預防的HPV類型 6、11、16、18 6、11、16、18、31、33、45、52、58 接種對象 9歲起 (女性及男性) 9歲起 (女性及男性) 本港建議注 射的劑量 9-13歲:2 針 14歲或以上:3 針 9歲或以上:3針 ( 2016 年 10 月 31 日 前 ) ******** 9-14 歲:2 針 15歲或以上:3 針 ( 2016年10月31 日或以後) 常見問題 1) 有關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注射時間 根據藥廠指引,注射時間需為0-2-6個月,即是半年內注射三針,中間相隔2個月及4個月。 2) 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是什麽藥廠?新和舊的子宮頸癌疫苗是什麽版本? 我們使用的是美國默沙東藥廠的加衛苗。加衛苗9 (Gardasil9)目前只有一種,並沒有新的版本,所謂新舊只是包裝不同, 但其實內容成份和效能是一模一樣的。我們是中央庫存管理,同時存放不同批次.只會根據藥物成份處理, 不會刻意分開包裝.據理解, 現在在圓方中心注射的是新的包裝,這個只供參考,不過我們不會保證什麼包裝的安排, 但會保證必定是合法來源,原廠正貨,儲存運送過程合規及有效期。 3) 注射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兩針和三針有什麽分別? 根據本港衞生署建議,9-14歲青少年只需注射兩針疫苗,15歲或以上則建議注射三針以達相同免疫效果。 4) 誰適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 HP疫苗的功效,對從未感染HPV的人士最為顯著,因此,我們鼓勵適齡人士及早接種,以達到最佳保護。不過,我們鼓勵有性經驗及已生育的女性接種。由於疫苗能有效預防最少4種HPV病毒,而臨床研究顯示,沒有女性同時感染疫苗所覆蓋4種HPV病毒,所以接種疫苗仍然有效。 5) 正值懷孕期可否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 以下是一些懷孕情況的需知: -接種完三針子宮頸癌疫苗後可以即時懷孕 -如果是懷孕期中,不建議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生育後及餵哺母乳嘅過程中,可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6) 子宮頸癌疫苗/九價HPV疫苗有沒有副作用?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疫苗疫苗是安全的。常見的副作用與其他疫苗相似,包括注射部位出現紅腫和疼痛、 發燒、頭痛和作嘔。如對子宮頸癌疫苗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經產生過敏反應,建議有關人士不應接種此疫苗。 如有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查詢意見。此外,衞生署亦設有藥物警戒系統,以對疫苗安全保持警覺。 7) 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我仍需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嗎? 必定需要。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婦女仍需要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因為子宮頸癌疫苗不能清除已經帶有的HPV感染,亦不能預防子宮頸癌疫苗覆蓋範圍以外的HPV病毒。
2020.1.1 關節痛不再是「老人病」!普羅大眾對關節痛的印象是︰那是「老人病」,年輕就不用擔心。這其實只是某部分正確! 不只是老年人才會有關節痛嗎 ? 長者多患「退化性關節炎」,中年人可患「類風濕症關節炎」。 60歲以上的人士有60%以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由年紀增長而引致的關節退化造成。 中年人士則較多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這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因免疫細胞過度活躍,不斷重複攻擊自身,導致關節、肌肉等發炎。 年輕且常做運動的人士因不適當的運動姿勢和習慣,導致出現「關節痛」的個案亦屢見不鮮;而辦公室的年輕一族,長期久坐又習慣蹺腳,亦經常造成腰背、膝頭痛楚。 患有關節痛是否不可以做運動 ? 不是,運動對健康絕對有益,只是關節痛人士做運動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如關節有問題,應諮詢醫生可進行的運動類型,如運動姿態錯誤,有機會加劇症狀。 運動前必須熱身,舒展全身,避免運動後關節疼痛。 避免不適當的運動姿勢,例如跑步時若身體過於向前傾,重心就會向前傾,讓膝蓋和脊椎承受較大壓力。 切勿忽然劇烈運動,如一下子進行高強度運動,會導致關節的負重增加,使關節四周的肌肉勞損及疼痛。 關節痛可以根治嗎 ? 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有助紓緩關節痛,但除非長期配合適當運動,否則根治可能性較微,一般集中紓緩治療,例如: 醫生會建議針對不同部位做適量的輕度運動,如游泳、散步、踩單車、太極等。 減輕體重,因過重令身體重心向前,增加關節壓力。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補充劑,如葡萄糖胺,可強化軟骨;另外,其中的生物活性膠原蛋白可幫助消炎,紓緩關節痛。
2019.11.5 小心 ! 看不見的「內臟脂肪」一般人看見自己的「肥肉」就會心生燒脂減肥大計,但原來肉眼看不見的肥肉──「內臟脂肪」才最為可怕,卻偏偏最容易被人忽略。 「內臟脂肪」與「一般脂肪」有甚麼不同 ? 大眾一般認為脂肪是「肥肉」,可見於身體各部分,例如手臂、肚腩、大腿等。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是指儲存在腹部內器官,如肝臟、腸道周圍的脂肪,它被稱為「活躍脂肪」,會釋出多種的細胞激素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包括胰島素抗性,從而引發不同的心血管毛病及代謝性疾病。 如何得知自己內臟脂肪是否過高 ? 留意自己有沒有中央肥胖,中央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內臟脂肪,如想準確量度內臟脂肪,須進行磁力共振(MRI scan)或電腦掃描(CT scan),但因價格、時間及輻射等因素,這些通常只在醫學研究上使用。 男士腰臀比 > 0.9 >> 即屬中央肥胖 女士腰臀比 > 0.85 >> 即屬中央肥胖 是不是只有「肥人」才有內臟脂肪的問題 ? 不是,看起來瘦但有較多內臟脂肪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在亞洲人中的比例較高。因為他們外形瘦削,進食時比較沒有節制,又缺乏鍛煉肌肉的運動,令肌肉量少而且比例低,產生沒有脂肪的錯覺,再加上內臟脂肪是於腹部內器官附近,令人忽略並造成潛在危險。 醫生小貼士 ? 長期不理會高內臟脂肪,可引發多種疾病,例如: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或膽固醇、認知障礙、中風、乳癌、大腸癌等。 保持運動的習慣,建議一星期做2至3次持續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單車和游水。 注意飲食,食物應少油少糖,烹調以蒸、烚為主,避免煎、炒、炸的方式。
2019.11.5 注意!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不少人提起「膽固醇」都怕怕,皆因心臟病、中風、血管栓塞……這些可怕疾病都與膽固醇有關。然而是否盲目避開膽固醇就可以?瘦人又一定「免疫」嗎?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嗎? 不是! 膽固醇是人體維持細胞完整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脂肪的一種,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其中的成分更是用來消化脂肪。膽固醇有分好與壞,「好膽固醇」水平偏低 (低於1 mmol/L)的人和「壞膽固醇」水平偏高(高於3.4 mmol/L)的人一樣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因此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而應該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 飲食小貼士: 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新鮮水果和高纖維食品 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奧米加3,如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或魚油 避免積聚「壞膽固醇」︰肥肉脂肪、動物內臟、雞皮、豬腳、鴨掌、蛋黃、蟹膏、大閘蟹、蝦、蠔、墨魚等 「瘦人」不用擔心膽固醇問題? 肥人瘦人都要注意! 不少身形纖瘦的人士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首先,要認清膽固醇有70%是身體自製,30%由外來因素形成,如食物;而身形纖瘦的人士可能受到基因影響,令肝臟不能自控地製造過多膽固醇,消除膽固醇的能力亦較低,從而導致膽固醇過高,如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身形纖瘦的人士亦必須加以警剔。 除了吃藥,還可以怎樣改善膽固醇水平? 由每日生活做起!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每每碰上高膽固醇的人士,作為醫生一定不厭其煩提醒病人控制體重、日常注意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勤做運動等,沒有甚麼藥物的功效能比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得更見效。曾有病人用心、積極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在3個月至半年間就看到膽固醇指數有所改善。
2019.8.2